罗伯特·蒙代尔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21-06-02 14:33:21
分享到:
导语

经济学家,2021年4月4日逝世,享年88岁

文 贾拥民 | 编辑 臧博

2021年4月4日,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Mundell)离开了人世。

三十岁即大成

蒙代尔1932年10月24日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金斯敦市,1953年获得了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学士学位,一年后在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56年,他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然后在芝加哥大学担任政治经济学博士后研究员,并在那里结识了米尔顿·弗里德曼。

在此期间,英镑作为彼时世界上最坚挺的货币,却大幅贬值,而加拿大更是率先于1950年9月30日宣布实施浮动汇率制。蒙代尔后来回忆说,在大学期间,他的老师无法解释为什么英镑会贬值,结果反而使他自己对经济学产生了兴趣。此后,蒙代尔在多所世界知名大学任教,并于1961年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从1966年到1971年,他回归大学校园,在芝加哥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1974年,转而前往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蒙代尔是一个天才型的经济学家,拥有极其出众的经济学直觉和理论创见。事实上,蒙代尔的大部分理论贡献都是在30周岁以前完成的;汇集了他主要研究成果的《国际经济学》一书,也早在1968年他刚满35周岁时就出版了。

正如诺贝尔奖委员会的颁奖词所指出的,蒙代尔在选择自己要研究的问题时,具有不同寻常的前瞻性。他提前几十年准确地预见到了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资本市场的未来发展状态。

蒙代尔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完成,《固定及浮动汇率下国际货币调节的动态机制》一文发表于1960年,当时全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采用的依然是固定汇率制度,阻碍国际资本流动的重重障碍也依然存在(即便是在各发达工业国之间也是如此);但是蒙代尔却将他的研究方向集中在了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的对比上,并着力强调了资本的自由流动所能发挥的作用。

这是一个极具前瞻性的举动,因为直到70年代初,大多数发达国家才转而采用浮动汇率制度,至于资本流动障碍,更是在80年代之后才逐渐消失。蒙代尔在60年代初完成的关于最优货币区的研究,几十年后在围绕着欧元而进行的经济分析中不断地被引用。

五十载守初心

有人曾经说,“蒙代尔是所有经济学家中最善变的一个”。这只是表象。事实上恰恰相反,蒙代尔是非常坚定的自由市场、开放贸易和有限政府的倡导者,他的理论立场和政策主张一直没有变过:一是在国际层面上,坚持固定汇率制(建立类似欧元区这样的“货币区”只是固定汇率制的一个推论),主张恢复类似于金本位制或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国际货币体系,乃至最终创立世界货币和世界中央银行;二是在国内层面上,要求以紧缩货币政策对付通货膨胀,大幅减税并解除管制,以此来鼓励企业家的创新和私人投资。后者也正是“供给学派经济学”的核心政策主张。

2001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设立了“蒙代尔-弗莱明”讲座,蒙代尔发表了题为《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历史》的主旨演讲,对他自己一生的学术思想发展过程进行了回顾。在这次演讲中,蒙代尔否认存在一个“早期蒙代尔”(凯恩斯主义的蒙代尔)和“后期蒙代尔”(新古典主义的蒙代尔)。他强调,自己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时(以及其他时期)会同时研究多个不同的主题,同时对同一个研究主题也会使用不同模型。重要的是要用正确的模型,而不在于使用哪个学派的模型。

在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之间的选择问题上,蒙代尔几十年如一日宣扬固定汇率制。在这个问题上,他与米尔顿·弗里德曼展开了延续多年的激烈争论。在1968年的一次国会听证会中,弗里德曼认为,浮动汇率更有利于贸易,因为国家只要控制好本国的货币供应,然后汇率自动调整就可以了。如果各国都采用了自由浮动汇率,那么各国汇率就会自动趋向均衡水平,各国不再需要任何外汇储备来干预外汇市场。蒙代尔则认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承担汇率完全自由浮动的风险。

文/贾拥民

2009年,在经历20世纪30年代以来全球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之后,蒙代尔再次呼吁欧洲货币盯住美元,声称正是汇率波动造成了失衡,导致了全球金融危机。蒙代尔还将固定汇率制的主张贯彻到了人民币要不要升值的问题上。他强调中国要顶住来自欧洲国家的各种压力,维持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不变。这个立场为他赢得了很多中国人的掌声。蒙代尔也是最早倡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估值篮子的经济学家,他还预测人民币最终将成为一种储备货币,这在2015年11月成为了现实。

2012年,蒙代尔进一步提出了创立一种世界货币“DEY”——一篮子美元、欧元和日元——的建议,认为它可以成为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稳定金融市场的有力的工具。

而在通过减税促进创新和投资、通过紧缩货币控制通货膨胀这个问题上,蒙代尔的立场也非常坚定。事实上,“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问世以及“蒙代尔不可能三角”思想的形成,都与对这种政策立场的阐述有关。

蒙代尔说,当他于1961年来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时,当时美国正面临政策选择:凯恩斯主义者主张扩张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美国商会建议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在萨缪尔森和托宾的影响下,主张一方面用低利率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用预算盈余来吸收经济体系的过剩流动性。而蒙代尔在他的《如何恰当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实现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一文中则建议通过减税刺激经济增长,通过紧缩货币政策来保证国际收支均衡的政策组合。这个政策组合,后来也成了供给学派经济学政策主张的核心。

几度称“父”,一生不羁

蒙代尔可能是获得“××之父”称号最多的经济学家。

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斯蒂格勒认为,蒙代尔在20世纪60年代主导了国际经济学理论的发展。美国经济学家阿瑟·拉弗则称蒙代尔是20世纪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

20世纪60年代,蒙代尔建立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确定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内的现实可行政策的理论基础,从而成了国际货币经济学思想发展的关键人物之一,有的人将他称为“现代开放宏观经济学之父”。70年代,蒙代尔与拉弗等人创立了供给学派,倡导用低税率和宽松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用紧缩货币政策来遏制通货膨胀,这使得蒙代尔被称为“供给经济学之父”。当然,蒙代尔更出名的称号是“欧元之父”。他早年发表的《最优货币区理论》一文,为后来欧元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不过,在蒙代尔自己看来,最令他开心的称号却是“尼古拉斯之父”。蒙代尔和他的第一任妻子芭芭拉·谢夫生育了三个孩子。但关键是,他1998年与瓦莱丽·纳齐奥斯结婚,然后以67岁高龄生下了儿子尼古拉斯。他认为这是比获诺贝尔奖更值得高兴和自豪的事情。

“重儿子而轻诺奖”,在蒙代尔不羁的一生中其实不算什么。蒙代尔是个名士型的经济学家。张五常这样回忆芝加哥大学时期的蒙代尔,“开豪华的酒会,衣着时尚,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殊有奇气”。

人们也经常津津乐道于他做出的各种颇有“魏晋风度”的雅事:在意大利锡耶纳买了一座古堡,将大部分奖金都用于装修古堡,偶尔在里面开研讨会;有空时就躲在里面创作油画,一连几天不出门……

理想花凋,名士韵绝

蒙代尔最大的理想是重建固定汇率制,及至最终实现“一个世界,一个货币”。2016年6月,英国全民公投决定“脱欧”;2020年1月,欧盟正式批准英国脱欧;2020年 12月,欧盟与英国就包括贸易在内的一系列合作关系达成最终协议。继英国之后,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内部的“脱欧”势头也不可小视。“欧元终结论”再度抬头了。欧元是21世纪最大的经济试验,也是蒙代尔的“一个世界,一个货币”理想的最重要的承载器。蒙代尔在去世前若能发表意见,不知会有什么看法?

“一个世界,一个货币”这个理想似乎是值得追求的,但是真的能通过固定汇率制“捆绑出”一个理想的世界货币吗?从创立世界货币“DEY”的建议来看,蒙代尔的思路似乎是,只要在更大范围内以更加可靠的承诺,在更长的时间内坚守固定汇率,就可以改变人们的预期。但是这可能是从理想出发来要求现实做出改变了。现实世界中,欧元区的动荡本身所指出的路径却是,要么推进财政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否则各国面对的非对称冲击必定要导致不稳定。然而,财政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又会引出多少事端呢?

蒙代尔的理想之花会不会凋零?且拭目以待。就目前而言,最令人可惜的或许是,随着蒙代尔的去世,经济学界的名士流韵可能真的快要完全消失了。

(作者为均衡研究所学术顾问、浙江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编辑:臧博)

编辑:臧博
关键字:
分享到:

杂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