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冀南平原上,麦秆茁壮、颜色深绿、能抵抗七八级大风的小麦新品种迎风摇摆,它们将在初夏时节迎来收割期,在小麦收割后的72小时之内,玉米种子将被快速播种入田;皮肤黝黑、训练有素的职业农民借助无人机、农耕机械、手机APP等现代化工具,实现对作物的灌溉、除草、施肥、流程监控,他们的眼神中充满对丰收的期盼;在繁忙有序的农产品加工车间,一粒小麦种子能够被切割为六层,制成不同的产品,伴随着超大型机械的轰鸣声,挂面、面粉等产品被传输出来,轮番运输出厂。
这些农忙场景的背后,是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金沙河合作社探索中国“三农”改革的试验场景。
2016年以来,金沙河合作社种植主粮的面积从6000多亩扩大到3.5万多亩,每亩平均单产(包括灾年在内)保持在1000公斤以上,远超全国主粮平均亩产不到500公斤的水平。
远超的数据折射出金沙河合作社对于农业精细化管理的探索,也体现出中国农业从单个农户的粗放式种植转向规模化、机械化、自动化的科学式种植的紧迫性、必要性。今年农业农村部向全国介绍过金沙河合作社,并且把金沙河面业集团作为全国唯一主粮生产的龙头企业向全国介绍经验,这标志着“金沙河经验”也引起了农业农村部的关注。
据了解,目前有6个省20多个县的党政领导前往金沙河合作社考察。安徽省涡阳县、陕西省武功县以及山东省商河县高度认同金沙河经验,主动与金沙河接洽招商引资,复制金沙河合作社所创设的一整套做法和制度。
“中国的农业问题异常复杂。当前,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中国已经具备了先进的农业生产力,但是现在关键的问题是要在一些地区打破落后的生产关系制约,通过推进土地流转,培育职业农民,将最先进的农业生产力发挥出来。”金沙河面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金沙河农业合作社理事长魏海金向《财经》记者表示,“目前我们在和全国其他一些地区洽谈,希望更多的农业企业牵头加入到这项事业中,实现农村地区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
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政策研究室主任、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尚鸣对《财经》记者表示,虽然金沙河合作社的模式运行良好,但是目前规模还相对有限,仅有3万多亩,下一步,可以考虑将这种模式拓展到河南等小麦生产大省,发挥出更大的辐射性和影响力。
金沙河主粮产量激增,已经受到粮食产区的关注。据了解,目前金沙河合作社新增加的面积中,有安徽涡阳县的4000多亩、陕西武功县的500多亩和河北沙河市的1800多亩。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也决定引进金沙河合作社。同时,农业农村部也在向全国介绍金沙河合作社,并把金沙河面业集团作为全国主粮生产的龙头企业。
金沙河农业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注册资金2000万元,由金沙河面业集团作为主要发起人设立,以职业农民为种植管理主体,现有职业农民78名。经营流转耕地共计41423亩,其中主粮面积36230亩,分布于河北、安徽、陕西三省的四县八乡镇,为国内首家跨越省级行政区划的大型主粮种植合作社。
据《财经》记者了解,金沙河合作社建立了一整套规范化、标准化的农业管理体系,将工业标准复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从而大幅提升农业种植效率。同时,改革陈旧的生产关系,通过制度创新激发农户、职业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力求在最大程度上释放出先进农业生产力。
对于未来中国农业领域的改革方向,魏海金认为,如果说改革开放的最重要经验是“分田到户”,那么现阶段,中国农业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大力培养职业农民,政府投向“三农”的财政资金也应当主要用来培育更多的职业农民。
他强调,“农村问题过于复杂,因此,在未来的农村改革中,政府肯定不能强迫农民去做什么事,而是要通过市场化方式去引导农民。也就是说,要借助土地流转和培育职业农民,以及借助线上技术进步,实现农业工业化、种植标准化,形成良好示范效应,节约更多资源和成本,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科技赋能主粮种植
《财经》记者采访了金沙河合作社的数位职业农民,他们原本在老家附近打零工,风险大,收入也不高。加入金沙河合作社之后,他们每人承包几百亩地,年收入得以大幅度攀升。目前,金沙河合作社希望吸引更多的职业农民加入,主要包括爱钻研农业知识、懂技术、懂管理、精力旺盛的30岁-45岁人群,而合作社的目标,则是在不久的将来使职业农民成为一份体面的职业。
同时,金沙河合作社也鼓励职业农民在此获得足够的知识、技能和资本后,自己带头成立更多有影响力的合作社,或者创办家庭农场,积极推动中国农业的转型发展。
“平时我和我爱人两个人打理农田,农忙时节再雇佣一些工人,我们家前年承包了300亩地,赚了16万,去年承包了900亩,净赚35万,但是还有一些比我们家赚钱更多的农户。”一位职业农民说。
据悉,金沙河农业合作社成立以来,坚持小麦、玉米两大主粮种植。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等30多家科研机构、高校和种业公司合作,安排了3000亩试验田,培育出以中麦578为代表的100多个小麦玉米特优新品种。几十位职业农民参与科研试验全流程,接受农业专家实地授课,实现与专家零距离沟通。“产学研”深度融合成为科技兴农、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的重要平台。
现阶段,“产学研”深度融合,已经成为科技兴农的重要平台。在金沙河合作社,经营种植地块根据土质检测施肥,增加有机肥的使用量,减少化肥、农药和水的使用量,进行土壤结构改良,提高基础地力,亩产比周边散户高出10%-20%。
与之相配套,金沙河合作社组织开发手机应用程序“农事宝”,通过在线查询、实时共享,了解农户物料领取、农机使用,以及历史年份及当季种植的各项开支、收入明细及利润分配、农田种植的作业标准、作业工时记录等,对作业质量进行评判打分。
对于合作社而言,面临的最大风险是粮食价格波动的风险,以及自然灾害的风险,在此过程中,如何抵御风险、实现盈利?
通过高科技手段提升农业效率,比如,探索按照工业管理的手段来管理农业,每年都要回头看,做计划、定标准,提升附加值。“在改革过程中,我们一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方面,要紧跟政策方向走,另一方面,在方向不偏离的情况下,不断探索创新。”金沙河农业合作社相关业务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
据该负责人分析,目前,金沙河合作社3.5万多亩耕地上的主粮产量,年平均亩产超过1000公斤,大面积稳定实现“吨粮田”目标。如果在中国3.5亿亩的小麦玉米双季主产区普遍实现“吨粮田”,就能以20%左右的基本农田产出3.5亿吨主粮。按金沙河合作社每个职业农民经营管理420亩土地计算,未来在3.5亿亩小麦玉米双季主产区,只需投入职业农民80万人。
“由此,中国可以掌握主粮生产的主动权,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国际竞争力;也可以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安排更多的土地资源种植收益较高的非主粮农产品,使农民增产增收;将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推进工商业和城镇化发展。”该负责人称。
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生产方式
金沙河合作社的发展经验,获得了政府高层的关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曾先后对金沙河合作社的发展作出批示,汪洋同志肯定该社“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个方向”!
那么金沙河农业合作社是如何融合一二三产业的,取得了什么效果?
《财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金沙河农业合作社最重要的创新之一,在于二产主导、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金沙河面业集团作为粮食加工企业参股粮食专业种植合作社,形成产业链上游与下游之间的融合关系,从而以粮食种植为起点,打通收割、收购、运输、存储,到工厂加工,再到面粉、挂面出厂和市场销售的产业链。
“过去我们合作社的土地中,有大概60%的土地都是接手因经营不善而跑路的农户土地。这说明农业风险很大,一旦经营不善,各方利益都会严重受损。”金沙河农业合作社负责人表示,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合作社作为一产,能够从金沙河集团的资金优势中获益,同时,合作社生产的优质粮食能够提升二产产品的品质,增强二产的市场竞争力。最后,再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等服务型的三产。
金沙河面业集团是大型面粉加工企业,拥有大量固定资产和自有资金,为合作社提供资金,满足合作社在土地流转、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机、良种、新技术推广等方面的资金需求。除生产性资金外,面业集团还从合作社的分红中提取部分资金设立“风险保障金”,用以在灾年保障农民群体利益不受损。
在不适宜主粮种植的贫困山区和工矿塌陷地区,金沙河集团拓展非主粮产业。在红薯岭工矿塌陷区的4793亩丘陵地带,种植红薯、油葵、油菜。建成七条加工试验生产线,并依托丘陵起伏地形及废弃铁路轨道,发展食品加工、农耕文化博览、花卉游赏体验、特色康养等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在面积达四平方公里的佛照山地区,种植果树近两万株,发展山地旅游。
近年来,金沙河合作社从起初跨出村、乡、区(县)界发展到2019年跨出省界。金沙河合作社相关负责人对《财经》记者总结,合作社跨行政区划规模化经营在节本与增效两个方面具有良好效果。
例如,单个农户的传统种植方式风险较大,相比之下,合作社的规模化采购不仅能够降低原材料成本,还能有效规避农户买到假化肥、假种子等风险。
据悉,近几年来,金沙河合作社土地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从起初跨出村、乡、区(县)界,发展到2019年跨出省界。种植规模从最初的3766亩逐年扩展到41423亩。其中主粮面积36230亩,包括南和区6个乡镇30个行政村25393亩,沙河市国有农场4170亩,安徽省涡阳县的6131亩,陕西省武功县的536亩。另有沙河市杂粮作物4793亩和果树400亩。
合作社通过跨行政区划规模化经营在节本与增效两个方面的效果凸显。
节本方面,一是土地集约化利用。成员承包地流转入社后,实现了连片化的适度规模经营,解决了原来农户承包地因人为挖沟立垄造成的田块分割细碎化问题。二是规模化采购降低了生产投入的物化成本。合作社统一购买农资、农机、化肥、农药,按照批发价支付,降低了物资费用。三是规模化应用降低了人力资本投入。技术人员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如果面对小农户,费时费工,而合作社的规模化种植有利于技术推广的规模化,从而降低了人工费用。四是规模化节省了流通成本。合作社与加工企业直接对接,减少了仓储、运输等中间环节。五是规模化实现优质优价。合作社生产的强筋小麦品质好,可以作为麦种以高出普通小麦每斤0.1元的市场价格进行销售,也可以作为优质原料销往面业集团。六是规模化降低了保费成本。合作社因规模化生产经营而成为保险公司的大客户,提高了谈判议价权,从而获得优惠的保费标准。
增效方面,一是提高了“三率”。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合作社的耕地由78名职业农民耕种,一个职业农民平均耕种400亩左右,劳动生产者的生产率大幅度上升。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合作社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进行精细化操作、标准化管理,亩均粮食增产200斤。提高了产品优质率。合作社在自己的试验田上试种多个品种,开展对比试验,选出最适应当地的优质品种,而后进行大面积推广。二是社会效益更为突出。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包括提高耕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以及化学投入品的利用率,产生了正向溢出效应。改善了生态环境。通过发展绿色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加大有机肥的使用。增进了消费者的健康福祉。金沙河合作社二产主导、一二三产融合的规模化经营,将传统的农产品生产、初加工、销售等延伸到食物消费系统,实现全产业链,提升食物安全。
构建新型农业生产关系
《财经》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为了使农业生产关系更好地适应先进农业生产力,金沙河合作社探索创建新型农业生产关系,解放农业生产力。同时,合理分配各方收益,特别是在制度安排上将新增财富分配向农民倾斜。
金沙河合作社负责人对《财经》记者介绍,金沙河合作社在新型生产关系的实践中,主要关注三个因素:
首先是人的因素。金沙河合作社有三类成员,分别是:将资金和管理入社的面业集团,将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入社的股权农户,将劳动入社的“职业农民”。只有根据企业、职业农民、农户等主体所掌握的资金、技术、土地三种不同资源要素,构建起三方均能接受、都能受益的股权结构,才能使这些资源要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其次是核算单元因素。规模化是发展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但是如果以金沙河合作社为一个单一核算单元,几十个职业农民和几百个股权农户之间就会重新发生平均主义的问题,需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加以防止。
再次是风险因素。种植业所面临的自然、市场和政策风险很大。农民和农业资源进入市场程度越深,确保农民收入“负盈不负亏”的难度越大。工商资本下乡可以与农民的土地和劳动等资源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但在一些地方也出现过工商资本凭借其强势地位在分配中剥夺农民应得收益的情况。如何有效抗御风险,消除土地流转农户的后顾之忧,这是金沙河合作社必须解决的问题。
上述负责人对《财经》记者表示,金沙河合作社修订完善了一整套关于组建、核算、分配和风险保障等方面的制度,主要由四项制度构成。
一是以与合作社成员相关联的土地面积(亩数)确定其收益的“摊股入亩”组建制度,也就是按照农民土地亩数确定基础地租和分红比例,而不实行“生产资源定价、合作社股份化”的组建方式。这是对一般实行的合作社组建制度所做的重要创新。
首先,合作社的几万亩土地分布在不同的村、乡、县甚至省,每一个农户所流转土地在质量、位置、流转期限等方面差异很大,且参与人数众多,无法对每户流转土地市场价值做统一的货币化评估。每个职业农民经营管理的土地面积差异悬殊,投入的劳动量及技术含量差异很大,无法对他们劳动、技术投入的市场价值逐个进行统一货币化评估。
其次,合作社规模处于发展中,组织结构随时变化调整。一方面,有新的股权农户加入,也有原地租农户转为股权农户;另一方面新的职业农民加入并获得相应经营管理土地,原有职业农民经营管理的土地面积扩大或调整,等等。每发生一起变动,都会引发合作社成员股份比例的变化,成员提供的资源始终处于动态调整之中。在这种情况下,若按提供资源定价核股,势必牵一发而动全身,工作量、投入精力、操作成本会非常大,这是合作社及其成员无法承受的。
最后,即使采用某一定价机制对“土地、劳动”进行货币化评估,以此折算成合作社成员股份,每位成员享有按股份比例分配合作社可分配收益的权利,造成的后果是成员获利多少只与股份比例有关,与出力多少、贡献大小无关,甚至是出力越多越吃亏,重现人民公社时期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弊端。因此,金沙河合作社“摊亩入股”的组建方式得到各成员主体的一致认同,更多的土地承包农户和职业农民接受这一方式并自愿加入合作社。
二是以职业农民种植管理的地块为核算单元的核算制度。合作社依据每个职业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管理能力,确定其各自的种植地块和面积。
每个职业农民独立负责所管辖地块从种到收全部田间管理活动。合作社建立职业农民管理台账,核算其粮食种植收入,农机、农药、化肥、种子等各项生产成本以及销售利润,提供基础设施、生产资料、农机作业、技术支持、种植标准、运输仓储等资金投入。随着职业农民经验的提升和合作社流转土地的增加,核算单元的土地面积每年都会做相应调整。
三是核算单元可分配收益按比例分配制度。核算单元的种植收入扣除地租农户的地租和生产管理成本,再扣除股权农户相当于地租的保底收益,即成为该核算单元的可分配收益。提供土地的股权农户、提供劳动的职业农民和提供资金的金沙河面业集团,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利益分配。
固定租金模式适用于农户以固定租金方式流转给合作社的土地。在一个核算单元中,地租农户每季种植前获得“双500”固定租金,不参与合作社每季收获后的收益分配。可分配收益由职业农民和金沙河面业集团实行“五五分成”。
股权分红模式适用于农户以股权分红方式流转给合作社的土地。在一个核算单元中,股权农户在每季收获后获得“双500的保底收益+二次分红”。灾年时保证其与固定地租相同的保底收益,丰年时在保底收益基础上再进行分红。该核算单元的可分配收益在职业农民、金沙河面业集团、股权农户之间进行分配。职业农民获得50%,面业集团获得30%,股权农户获得20%。
四是面业集团为合作社设立“风险保障金”制度。遇灾年,在政府财政提供的保险和合作社购买的商业保险的赔付仍不足以支付股权农户的保底收益和职业农民的基本生活费的情况下,由“风险保障金”补足其差额。
该负责人强调,上述四项制度,保障了地租农户、股权农户、职业农民等各类农民的收益。同时,激发了职业农民内在活力,降低了合作社对职业农民生产经营的监督成本。
此外,合作社采用由职业农民作为股权农户代表的合作社民主管理办法,有效解决了多数股权农户对大型合作社种植经营决策缺乏专业识别判断能力、直接参与合作社民主监督管理的相对成本较高、参与意愿和动力不足的问题。
充实村集体账本
自从中国农村免除“农业税”、取消“三提五统”之后,农村基层村级组织行政事务运行主要依靠财政拨款支持,但其数额仅为基本保障,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为此,有的村级组织主要从农户承包以外的资源中获取经营收益加以补充,而有的村级组织没有类似资源,困难较多。
如何让村级组织获得新的集体收入来源,增加村级组织保障经费供给,防范“基层瘫痪”等现象的出现?
为此,金沙河合作社创建与相关村两委的市场化委托服务关系,与所有土地流转农户所在村的村民委员会签订由南和区农业局统一监制的合同,以市场化服务费支付形式,委托村两委为合作社提供土地流转中所需的各项综合性服务。根据该村入社托管的土地面积,给村委会每亩地50元/年的服务费,支付给土地所在村的“村财乡管”集体账户。
南和区委区政府制定印发了《村集体从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获取土地流转服务费收入的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对该项费用的性质、适用范围、支出项目安排、支付程序、支出项目执行和有关人员职责等做了规范。该办法明确该项收入的性质是村集体经济收入,纳入村级财务管理制度的使用监督范畴。办法要求各村两委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确定资金预算收支项目和额度等,并经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后公示。
其中,还明确该项服务费用途及支付比例。一是村内一般公益事业支出,主要包括村内集体公共服务和民生类项目以及土地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公益性支出,如维修保养、工具购置、临时性雇工等,原则上该部分支出比例不低于80%。二是包括村两委干部奖励性支出在内的管理性支出,该部分支出比例原则上不高于20%。
《财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此举要义有三。其一,发挥村党支部、村集体、合作社三方优势,共同创建新型农业生产关系,释放出更高的农业生产力。发挥村集体组织农民和协调监督的优势,由村集体提供土地流转整合、村民矛盾调解、基础设施维护、防火防盗等综合性服务,解决了合作社与大量分散农户打交道的困难。
其二,以市场化委托服务的经济纽带重构过去基于行政架构的合作社“一村一社”模式,从而使合作社跨行政区划的规模化发展成为可能。
其三,金沙河合作社与相关村级组织的市场化委托服务关系建立之后,相关村级组织获得新的集体收入来源,从而增加了村级组织保障经费供给,村集体可以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公益服务,村干部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劳务收入。
最重要的是,这项收入是从服务合作社降低成本中获取的,既不是政府财政拨款,也不是集体经济利润分成,更不是从所管辖农户的收入中征缴的。这为平衡各方利益,助力基层组织运行,保护农户和企业收益提供了市场化解决方案。
截至目前,金沙河合作社作为跨行政区划和二产主导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大型农业合作社,是代表未来现代化农业农村发展的一大重要方向。
金沙河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对《财经》记者预测,未来几年,该社将进一步深化新型农业合作社组织形式创建,形成以南和区金沙河农业合作社为总社、各地金沙河农业合作社为分社,“一总多分”、统一品牌、统一经营模式的合作社集群,并以此为载体,将“金沙河经验”推广至优质小麦核心产区,形成若干个优质小麦玉米规模化种植区,推动主粮生产集约化、规模化的新格局。金沙河合作社的这场农业革新和现代农业探路远未终止,探索仍在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