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霸权的兴衰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21-08-18 12:03:11
分享到:
导语

文 郑磊 | 编辑

人民币国际化一直是个热门话题,国际化的起点是经济总量已经排名世界第二位的经济大国和仍未完全可兑换的货币,终点是成为国际通用的具有清算、储备和投资功能的“硬通货”。正如《嚣张的特权》作者巴里·艾肯格林所说,一国经济和军事实力与其他国家使用该国货币之间可能会存在某种联系,但决定一国货币国际地位的是该国的世界强国地位。一种货币之所以具有吸引力,原因就在于发行该货币的国家是一个大国、富国,且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它之所以具有吸引力,还在于它背后的这个国家是强大的、安全的。所以,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日渐衰弱的美元霸权

巴里·艾肯格林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深入解读了美元崛起的过程,以及正在衰落的事实和原因,并对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要竞争对手:欧元、人民币、特别提款权、黄金等做了对比和预测。作者的结论是,美元将继续衰落,但是美元既不会崩溃也不会被取代。美元的未来取决于美国依然强大的国力、世界最大的金融市场、良好的流动性和“在位”优势。 他认为,在诸多决定美国世界地位的因素中,美国的经济表现以及其能否避免严重政策失误(如导致2007年-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政策失误),将决定美元的命运。

世界货币史给出的演进主线是从黄金、信用货币、国际信用货币、霸权货币到现在的区域性国际货币。这也是一条货币领域的国际政治路线,其中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金本位制的消亡。英镑、美元、欧元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美元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最终与金本位制脱钩,而欧元则完全不依赖黄金储备和单一国家的主权信用。因此美元必须由美国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背书,而欧元则依靠欧元区各国和欧盟的支撑。从美元替代英镑,国际货币的信用基础发生了本质改变(不再以贵金属储备为依托),而美元和欧元的竞争,背后是国家信用和非单一主权信用的博弈,后者显然是一种有待时间检验的创新。

美元仍是一种被世界各国普遍认可和使用的硬通货,至今仍享有霸权地位。我们看到,英镑曾在1815年英法战争结束到1914年的一百年中占据了这一霸主位置。在英镑逐渐衰落的过程中,美国在1870年,商品和服务生产超过了英国。到1912年,美国的商品出口超过了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已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在1925年以后,美元就已经超过了英镑的国际货币地位,并于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之后彻底取代了英镑。到今天为止,美国已经享有了近80年的霸权收益。这一地位并非是永恒不变的,货币霸权的基础是坚实的国力,广泛的对外贸易,良好、稳定的信用,庞大的离、在岸金融市场和完善的金融体系。

我们可以看到,尽管经历了多次经济危机打击,美国目前仍能保持世界第一的经济总量和最大的外贸进出口国,具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其政治和军事力量丝毫未损;美元仍是全球最广泛使用的贸易和金融市场计价货币。美中不足的是,美国的国家信用正在被质疑,而其金融体系无疑具有很多制度漏洞。美元自从越南战争以后就踏上了下坡路。20世纪最后十年的新技术产业在2000年初成为破灭的泡沫,之后美国采取了金融刺激手段,直至次贷危机爆发,全面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

德国证券界教父安德烈·科斯托拉尼说过这样一句格言:“一种货币只会死在自己的床上。”眼下,对美元霸主地位构成威胁的主要国家就是美国自身。艾肯格林警告称,可供美国缩小财政赤字、避免债务危机的时间“或许比普遍设想的要短”。美元已不可逆转地退出霸权地位了,未来一段可见的时期内,将代之以美元、欧元、人民币为代表的多极货币区,再往后也许是超主权货币的世界。

美元的竞争对手

区域性货币中,最有竞争力的是欧元和人民币。

欧元的诞生,除了大欧洲主义和西欧各国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尽量避免美元汇率剧烈波动带来的损失是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可以看到欧元兴起的时点,正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汇率波动加剧的时刻。当时西欧国家为避免美元汇率大幅波动对经济的冲击,放弃了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机制,建立“蛇形”汇率机制,采取钉住当时币值稳定的德国马克,以实行西欧区域内汇率稳定。从欧洲煤钢联盟、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到欧元区,欧元和美元背后的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改变:2008年初欧元区15国的GDP总量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截至2011年3月底,全球央行外汇储备中,欧元所占比重上升至26.6%;在世界范围内,以欧元计价的国际债券总值在2004年就超过了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债券。尽管欧元时常会受到欧元区解体的质疑,欧元目前无疑仍是美元之外最有竞争力的国际货币。

随着国力增强,人民币汇率表现稳定,越来越多地承担起主要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功能。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正式将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下称“IMF”)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距离人民币国际化2009年启动,只有六七年时间。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参与建设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金融新秩序的一个重大举措。张明在《穿越周期:人民币汇率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中回忆:2009年3月23日,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指出,“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反映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此后,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国际化主要围绕三条主线进行:一是跨境贸易与投资的人民币结算;二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培育与发展;三是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央行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2015年之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陷入停滞,境外人民币存款持续降低,跨境人民币收付的规模缩小幅度更大,其中既有经济全球化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的原因,也与中国主动改变策略有关。人民币在国际化进程中,应注意吸取马克、日元的经验教训,在与美元捍卫自身“在位”优势的博弈过程中,避免被货币霸权扼杀在襁褓中。人民币国际化存在多种路径选择,而在传统路径下,仍需选择正确时机,继续推进资本项目开放、汇率管理等配套市场化改革。

超主权货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比特币,但其思想来自奥派经济学家哈耶克的“货币非国家化”。其实,欧元也可以看作目前唯一使用范围较广的超主权货币。“Libra”(天秤币)是最接近这个理念的加密数字币。2019年6月,Facebook带着27家巨头加持的盛威,正式发布Libra白皮书,激起币圈轩然大波。如果它能走进27亿脸书用户的日常生活,对国际货币秩序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冲击。而这件事一出现就开始受到各方打压,不到半年,先后有6家支付机构退出了Libra协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曾表示,区块链的革新者正在撼动传统金融世界,并对现有参与者产生明显的影响。Libra想成为超主权货币,需要一个能够协调主要国家的超主权主体,即各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在超主权层面达到统一。这比在欧元区统一财政政策还要困难。欧元区国家内部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客观上要求建立一个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集中的超主权政体,目前毫无进展迹象。货币和财政永远是具有中心化特征的国家制度结构。显然,对Libra协会这类松散的商业组织来说,这都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使命。

IMF的降生是二战后大国间竞争和妥协的结果。英美当时都提出了自己的超主权货币方案,但都未得到足够多的支持。在20世纪60年代发生美元危机时,IMF尝试推出了与主要国家货币挂钩的超主权世界货币“特别提款权”(下称“SDR”),但最终由于难以得到在IMF有一票否决权的美国支持,无法成为广泛使用的世界货币,只是政府间一种补充性质的官方储备资产。SDR的境遇反映了一个事实:在国际经贸往来中,哪种货币能够成为计价清算货币,取决于货币发行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或者霸权地位),以及强大的金融体系。

Libra的设计与SDR非常相似,可以看作一个eSDR(电子SDR)。尽管Libra成为超主权货币的机会非常小,但依靠其庞大的商业网络,发行量很可能超过SDR。SDR由于分配数量远小于国际经贸往来资金量,而且分配主要是少数发达国家,所以其实际影响力非常有限。Libra协会就像一个民间的IMF,试图取得未来数字经济世界的全球货币霸权,这件事本身就对现有国际金融秩序构成了不小的挑战。IMF自然无法掉以轻心。也许未来一段时期会出现两个系统,一个是纸币体系,一个是数字货币体系,其中就包括了一些国家的数字法币,以及类似Libra这样的eSDR。这两种体系既共生又竞争。

Libra可能会分流、替代一部分主权货币的使用,与后者形成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主权货币的使用量可能逐渐下降,将降低主权货币的调节能力,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扭曲货币政策传导机制。Libra发行量大到一定程度时,其一篮子储备货币国家的货币政策效果都可能会被削弱。非储备货币国家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影响更大,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将岌岌可危。

数字人民币:国际化新路径

笔者在2010年参加一个讨论人民币国际化的论坛时,提出人民币国际化之路可能坎坷不平,十年之内难以成功。之所以做出这个判断,一个主要原因是金融深化和开放进程,必须与金融体系的成熟程度和稳健性相匹配。如果人民币国际化采取传统的方式和路径,将面临来自美元、欧元等强势货币的直接挑战。尽管我们近年来看到人民币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和国际贸易结算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提升占比的过程将会相当漫长。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清算银行、SWIFT等全球金融基础设施掌控在欧美国家之手的情况下,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

在《百年来中美经济对比与预判——基于康波周期的大历史视角分析》中,笔者分析了中美国力的变化情况,发现目前我国正处于国力发展起步不久的阶段,竞争力从1900年开始触底回升,已经具备较好的基础,其他指标在1950年之后开始回升;科技创新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重新攀升,目前开始进入高位阶段(以100年-120年时间计算,这种状态可能持续到2120年-2140年),但中国目前在金融中心和储备货币地位方面还处于较低位置。而美国技术创新、竞争力、产出在1910年到2010年左右处于增长高位,储备货币地位面临日益走弱的趋势。

美元霸权的削弱和区块链加密数字币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几乎是同步发生的。新的国际金融秩序正在孕育之中。但是,由于个人发行数字货币具有难以克服的困难,由各国中央银行推出数字法币(CBDC)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替代方案。目前中国在这一领域遥遥领先。截至目前,数字人民币已经在深圳、苏州、北京、成都、上海、长沙等地陆续进行12轮较大规模应用场景测试。数字人民币有望在不久的将来与纸币一同流通使用。

央行发行的数字人民币不是采取完全去中心化的结构,只是部分采用区块链技术,以提高金融系统的安全性、效率和鲁棒性,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作用等。数字人民币是数字经济时代的货币,笔者认为各国央行都将逐步跟进推出自己的数字法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监管部门官员也撰文,提议以公私合作方式发行合成型CBDC。我们可以想象,未来的国际金融可能出现两种主要的货币体系,一个是现有的美元体制,一个是由各国数字法币构建的新的货币框架,在国际贸易清结算和融通中,以国际储备货币为核心的纸币和以某些主要国家数字法币为主的CBDC并行不悖。

未来将不仅仅存在SWIFT,一些经济大国也正在扩大自主控制的国际结算系统的使用范围,如中国CIPS、俄罗斯SPFS,越来越多的跨境金融机构正在加入进来。另一个标志性事件是SWIFT与四家中资机构合资成立金融网关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向用户提供金融网关服务,包括建立并运营金融报文服务的本地网络集中点、建立并运营本地数据仓库等服务。类似合作可能也会在其他国家和SWIFT之间展开。各国不仅可以加快学习成熟的国际结算体系经验,也可以加快各个结算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加快构建覆盖更多国家的数字货币金融体系。

数字人民币给了中国一个新的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在这个领域里,目前不存在霸权国家,各国基本站在同一起点上,而中国略微领先。构建一个不受美元霸权主导的国际贸易清结算体系,符合绝大多数国家的利益。

(作者为宝新金融首席经济学家;编辑:臧博)

编辑:
关键字:
分享到:

杂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