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绿色金融科技的发展及应用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21-11-30 16:59:07
分享到:
导语

针对当前绿色金融发展痛点,绿色金融科技可以在标准化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绿色金融服务提质增效等三个方面发挥显著作用

文 王遥 | 编辑 袁满

绿色金融科技作为新兴领域,只有数年的发展历程,相关顶层设计处于酝酿阶段,但是随着绿色金融和金融科技实践的发展,各界对于绿色金融科技内涵的理解逐渐加深,注重发挥其在投资决策可持续化、投融资方式多元化和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等方面的作用。回顾中国和国外绿色金融科技的发展,两者在顺应“金融+数据”融合发展趋势、科技运用领域等方面存在共性特征。针对当前绿色金融发展的痛点,绿色金融科技可以在标准化的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绿色金融服务提质增效等三个方面发挥显著作用。

一、绿色金融科技含义

关于绿色金融科技的定义,国内外尚未形成一致共识。2018年9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绿色数字金融》(Green Digital Finance)报告中提出,(绿色数字金融)是由大数据、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移动科技、区块链以及物联网等技术支持的金融创新,帮助环境效益项目进行投融资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同时,该报告以金字塔结构的形式阐释了绿色数字金融的典型特征、逻辑框架和应用目标。

二、绿色金融科技的功能和作用

绿色金融科技基于细分技术路径,服务绿色金融发展,在推动投资决策可持续化、投融资方式多元化和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推动投资决策可持续化

绿色金融科技有助于提升数据质量,增加绿色金融产品收益。监管部门公共数据、绿色企业非财务性生产经营数据等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运用绿色金融科技有效提高了此类数据规模、覆盖范围和时效性,并支持数据清洗挖掘,从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等角度筛选出合理评价指标体系和资产标的,显著提升ESG投资组合收益率,丰富ESG产品种类,形成正向激励,进一步推动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 PRI)签署机构数量增加和ESG投资理念的推广。截至2021年7月14日,共计有中国平安、工银瑞信基金等64家中国机构加入这一组织。

绿色金融科技有助于量化环境效益和转型风险。此前,衡量环境效益的普遍做法之一是折合成节约若干吨标准煤和相应减少的碳排放量,绿色金融科技通过对上述数据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运用利益相关者和项目全运营周期等理论,逐步建立并修正覆盖多个利益相关主体和项目前中后期的环境效益和转型风险评价模型,伴随着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全面启动,绿色项目正外部性和污染项目负外部性内部化的市场定价口径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为投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以遏制“棕色”投资加剧问题,切实降低绿色项目融资成本。

(二)推动投融资方式多元化

绿色金融科技精准定位资金供给端的投资偏好和需求端的实际需要,多渠道连接绿色企业、项目和投资者,引导私人部门资金进入绿色金融领域,弥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缺口。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测算,2030年前,发展中国家每年需要3.3万亿到4.5万亿美元投资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绿色金融科技为推动投融资方式多元化提供技术支撑,有力撬动了社会资本参与绿色投资。在绿色金融改革实验区内,地方政府引导的绿色项目融资担保平台、绿色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等相继建立,一方面,该类平台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发挥增信作用,降低优质绿色项目的融资成本。目前,部分绿色中小企业面临不满足银行贷款条件、社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可以将该类平台作为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等融资方式的有效补充。另一方面,这类平台为投资者提供了大量投资机会,绿色金融科技通过对用户过往交易数据的收集,进行用户画像,分析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资产规模,提供智能投顾服务,为投资者匹配额度灵活和合适风险收益比的绿色项目,降低了投资风险和专业性门槛,优化了资产配置结构。

(三)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

在推广个人绿色生活习惯方面,绿色金融科技可以实时计算个人日常消费行为,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在线支付等的碳排放量,以图像等直观形式展示用户碳足迹,体现出居民生活方式对于环境的具体影响,帮助其树立环保意识,以及针对个人绿色行为选择,给予相应激励。建行湖州分行面向个人推出了“绿贝”优惠利率信贷产品,个人用户将使用相关绿色金融产品产生的环境效益兑换成“绿贝”值,并依据具体数值获得差别化优惠信贷利率。

在推动企业生产方式转向绿色化方面,多个行业相继出台了绿色评价或分级标准,如201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20年交通运输部发布《绿色港口等级评价指南》。绿色金融科技逐步通过动态化监测绿色企业的碳排放量和污染物浓度等关键指标,协助环保主管部门制定完善相关行业的绿色分级标准。金融机构依据企业的绿色分级评分、环境效益测算和信用信息等确定绿色信贷利率,倒逼企业提升生产绿色化水平。

三、绿色金融科技发展历程和现状

(一)国外绿色金融科技发展历程和现状

从全球范围来看,提出应用技术创新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探索最早可以追溯到2014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的“可持续金融体系设计探寻”项目。该项目首次研究了发展数字金融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2017年11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世界银行制定了《可持续金融体系路线图》,强调数字金融或创新型金融科技在防范环境风险和支持可持续发展融资转型的潜力。2018年,G20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把“运用金融科技推动可持续金融”列为研究议题之一,并形成提交领导人峰会的书面报告。2019年,欧盟委员会出台《欧洲绿色协议》(The European Green Deal),探索建立欧盟经济全面绿色转型和数字转型框架,提出应用数字科技为产业循环发展和绿色投融资活动提供可持续性解决方案。报告认为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和云计算等技术,是实现各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并发起了可持续欧洲投资计划(the Sustainable Europe Investment Plan),逐步将环境和气候风险纳入金融体系。

在促进绿色生产生活方面,国外的绿色金融探索发行与环境保护行为相关的数字货币,2014年,由志愿者发起成立的太阳币基金会开始引入“太阳币”(solarcoin)这一概念,按照每MWh太阳能对应一定数量太阳币的比率,向太阳能生产者发放这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代币,形成对清洁能源生产的激励。获取代币的唯一途径是在太阳能发电设备上安装第三方授权的仪表,根据发电量按比例发放代币,例如ACWA Power等电力开发运营商宣布引入太阳币作为太阳能发电的额外收入来源。这一项目分配代币的过程预计将持续40年,通过分配代币和持有代币的升值,降低太阳能发电的成本,以推动能源结构转向清洁化。

在推动绿色投资方面,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将ESG理念纳入投资决策过程,降低信息不对称水平,协助实现对绿色项目的合理定价。2018年,德意志银行基于α-Dig人工智能系统,对1000余家公司的ESG披露报告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洗绿”和ESG信息难以量化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测试。系统首先对每篇句子分别标记了总结概括、收益相关和可持续性相关等主题,观察得出存在相当部分的信息冗余,与可持续发展主题无关。同时系统检验了可持续报告承诺和未来实际可持续发展表现之间的关系,基于语言特征,得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论,帮助投资者更好地预测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021年德意志银行宣布将在新加坡成立ESG卓越中心,进一步聚焦ESG与金融科技创新,扩大ESG业务规模,更好地完成可持续转型目标。

在发展普惠金融方面,国外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金融服务设施落后地区发展线上银行,服务当地低收入水平的小微客户,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客观上为绿色金融发展准备了条件。总部位于日内瓦的坦密诺斯(Temenos)为全球银行业提供软件应用和云端解决方案,以更加普惠的方式实现融资。该公司累计为超过3000家公司,包括前50大银行中的41家提供服务,日均处理超过12亿银行客户的交易。目前云端银行在落后地区小额信贷机构应用中整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但是可以利用金融科技,节约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和线下实体运营成本,将终端用户的借款成本大幅降低,成为一个可供选择的发展思路。坦密诺斯通过和非洲等欠发达地区的多家金融机构合作,向被传统银行忽视、规模庞大且每日支出低于2美元的客户提供信贷服务,推动地区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绿色金融科技发展历程和现状

2016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加快环境保护大数据建设,以及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的创新应用,探索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新兴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等。自2017年开始,政府工作报告持续提及绿色金融、“互联网+”、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为绿色金融科技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020年央行高层也在相关场合表态发展绿色金融科技。9月,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在“外滩大会”上指出,金融科技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应用,能有效缓解相关痛点和难点,因此作为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重要桥梁和转换器,绿色金融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绿色产业,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撑。12月,央行行长易纲在新加坡金融科技节上表示,央行将继续探索利用金融科技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开展金融科技创新。

2017年6月以来,中国先后在六省(区)九地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应用金融科技支持绿色金融发展是重点方向之一。在个人生活方式绿色化方面,浙江安吉农商银行以个人账户为依托,发行虚拟“两山绿币”,利用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技术,实时识别居民的绿色行为并转化为账户积分,绿色行为包括绿色支付、绿色出行、绿色循环以及绿色文明四大类,具体细分为垃圾分类、业务在线自主办理、参与文明志愿活动和慈善事业等10项,利用大数据建模分析,并结合第三方绿色行为环境效益评估,将积分兑换成绿币,按照“1绿币=1元钱”的标准在该银行的定点网络线下消费,并且享受银行的优惠利率和贷款增信服务。

在基础设施数字化方面,浙江衢州建设了金融科技赋能的绿色金融服务信息平台“衢融通”,收集企业综合信用数据、生产经营数据、电子证照数据、绿色金融专题数据四个维度共计12小项的指标信息。平台应用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分布式存储计算和分析,并与国家、省级征信体系对接,自动生成企业综合信用报告,并建立信贷项目事前查询、事中事后动态监测体系。这一平台旨在便利金融机构和绿色项目对接,推动绿色金融政策实施和监管要求落实。

四、绿色金融科技的应用场景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从具体应用场景来看,金融科技在环境风险管理、ESG评估、环境效益测算和绿色信贷等方面运用较为广泛。从缓解绿色金融发展痛点来看,绿色金融科技可以进一步在推动标准化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和提高绿色金融服务质量效率等三个方向持续发挥作用。

(一)助力标准化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在中央层面,目前主管部门制定的《绿色信贷指引》《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版)》等逐步完善,与《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版)》等制度文件兼容性不断提升。但是在地方层面,各地方政府在绿色金融认定标准方面还未实现有效衔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地方政府制定的绿色金融标准,对同一种绿色金融产品的认定口径存在差异;二是地方政府制定的绿色金融标准,认定的不同绿色金融产品种类和覆盖范围存在重合和界限模糊。这些状况导致部分绿色项目的绿色金融审核认定流程复杂化。因此需要应用金融科技,建立国家层面或者跨区域的绿色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目前,政府主导的绿色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绿色信用体系建设和绿色项目库建设两个方面。

广泛应用金融科技可以进一步加快绿色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进程。通过分布式数据库、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支持,破除“数据孤岛”,从环境和金融监管部门、社交媒体以及企业非财务类实际经营数据等多渠道实时采集绿色企业、项目或实际经营者信息,并将不规则数据标准化,形成用户画像,再通过机器学习,完善标准化、社会化的征信记分系统和信用评估模型。期间滚动采集脱敏行为数据,实现征信分数的周期化更新。对于绿色小微企业,平台可以自动生成绿色信用分析报告,预测未来违约率等供资金提供方参考,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困境,避免金融机构依据传统指标“一刀切”的现象,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绿色金融科技保障了绿色项目库的高质量建设。在入库前阶段,应充分考虑各地方绿色金融发展侧重点,权衡制定口径相对统一的绿色项目入库标准指标体系,并且通过对积累的绿色项目数据深度学习,从人工筛选逐步过渡到人工智能自主筛选入库项目,缩短入库审批周期。同时,应用大数据、区块链和云计算等技术,实时监测绿色项目库内项目各项数值的动态变化,定期形成反馈入库标准选取效果的分析报告,完善绿色项目的识别机制,有效规避绿色项目“泛绿”“洗绿”等问题。此外,基于大数据等技术,绿色项目库可以实现与其他部门信息库联网,追踪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若已入库的绿色项目,发生环保事件,例如受到环保部门处罚或接到环保举报等,系统可以实时预警并自动进行负面信息判别,即时剔除不再符合绿色条件的项目。

(二)促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当前绿色金融产品发展仍不完善。首先,目前中国绿色金融产品主要集中在绿色信贷,其他产品推进较慢。其次,即便在绿色信贷市场,也存在总量占比偏低,无法满足绿色产业融资需求的问题。2019年,中国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在信贷总余额中仅占10.4%,绿色资金缺口较大。第三,当前中国金融机构所提供的绿色金融产品还存在同质化倾向较为严重的问题,无法满足绿色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绿色金融科技应用可以合理定价产品收益率,支持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商业银行等可以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进一步优化环境效益计算模型和转型风险因子评价,逐渐实现精确评估创新产品总体收益率,推广绿色信贷的资产证券化。此外,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针对不同风险偏好和规模需求的用户,可自主开发和匹配差异化风险、期限的全品类绿色投资产品。基于分布式数据库架构,探索发展以用能权、排放权等为质押物的绿色信贷模式,帮助建立成熟完善、品种齐全的绿色信贷体系。

金融科技公司可以依托其用户规模,推出针对个人的绿色金融创新产品,引导个人用户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吸引长尾市场投资者进入绿色金融领域。当前,个人碳账户的数据来源于在线支付等若干类常规行为的折算,统计口径相对狭窄。未来如果个人碳减排活动被允许接入碳交易市场,可以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有序扩大除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外等个人脱敏减碳行为信息采集范围,制定个人减排计算指导标准,以自愿参与实施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绿色碳汇等行为产生的减排量为标的,灵活参与碳金融市场交易。

(三)推动绿色金融服务提质增效

绿色项目的识别是绿色金融中必经的流程,由此增加了绿色项目融资的资金成本,降低了绿色项目的融资优势,背离绿色金融政策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初衷。例如,与一般信贷相比,绿色信贷增加了绿色项目识别的流程,要求项目方提交环境和社会风险报告来证明项目的“绿色”属性,商业银行需要相应进行绿色授信尽职调查和环境合规审查,之后决定是否批准贷款。再如,与一般债券相比,绿色债券增加了绿色认证的环节,一方面,《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的修订与绿色金融实践发展无法完全同步;另一方面,不在目录上的项目融资方,需要聘请第三方机构对项目进行“绿色”认证,提高了融资成本,降低了项目融资方发行绿色债券的意愿。

绿色金融科技可以有效简化绿色识别认证程序。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通过银行业务系统与绿色信用信息系统等底层数据平台对接,结合知识图谱技术,可以构建出绿色项目融资方的关系网络,自动生成环境效益评估等一系列报告,建立智能化的绿色资质认证流程,大幅度缩短绿色认证周期,减少自行提交资料比重和人工执行尽职调查流程,有效降低道德风险和金融机构操作风险。

绿色金融科技可以精准定位绿色金融需求。各商业银行可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包括绿色企业、上下游供应商、金融机构和环保监管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绿色供应链金融体系,将绿色项目贷款信息等实时上传,并在区块链记录该绿色项目的历史合同履行情况、非敏感财务数据等,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可追溯,在对绿色项目资金使用进行有效监管的同时,精准定位绿色金融需求,并将违约率保持在较低水平,提升产业链整体绿色水平。

(作者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编辑:袁满)

编辑:袁满
关键字:
分享到:

杂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