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别人在享受泡沫时,途虎在建基础设施。"是对这家企业过去14年发展历程的最佳注解。途虎用14年时间证明了一个朴素的商业真理:唯有扎实的基础设施,才能支撑起可持续的商业规模。
2025年8月,途虎养车交出了一份令行业瞩目的中报:营收78.8亿元,同比增长10.5%;工场店数量突破7200家,覆盖全国320个地级市;用户数突破1.5亿,年交易用户达2650万,复购率高达64%。这些数字在低频消费的汽车服务领域很难得。
一个核心问题随之浮现 :在长期被诟病为"小散乱"的汽车后市场,为何只有途虎能够建立起显著的领先优势?答案藏在途虎14年来"向下深耕"的战略选择中——用技术持续夯实商品供给、供应链和服务供给三大基础设施,让规模扩张不仅没有成为负担,反而成为效率提升的催化剂。这种"规模越大、效率越高"的正循环,正是途虎突破行业魔咒的关键所在。
从轮胎电商到汽后基础设施构建者——一场历时14年的"基建长征"
过去多年,中国汽车后市场呈现典型的二元结构:4S店垄断着高价值服务却价格昂贵,而街边修理店虽然价格相对较低却充斥着假冒伪劣配件。消费者陷入两难选择:要么忍受4S店的高价,要么承担非正规渠道的质量风险。
"途虎最早就是从解决一个简单但行业长期忽视的问题做起:如何确保消费者买到适配的正品轮胎。”一位汽修行业从业者对笔者表示,据他所知,途虎从一开始,便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系统,积累车型与零配件的匹配关系。这一看似基础的工作,却为日后的大规模扩张打下了基础。
2016年是关键转折点 ,途虎做出了两个具有战略远见的决策:一是从相对松散的合作店模式转向标准化的工场店模式,建立统一的服务体系;二是进一步强化仓储配送网络的基础建设,开设前置仓。笔者认为,这两项决策奠定了途虎日后规模扩张的基础设施框架,使其避免了其他玩家在扩张过程中遇到的“规模不经济”甚至坍缩的陷阱。
这种基础设施的投入是沉重而缓慢的。在2016-2019年间,汽服行业涌入大量资本,当其他公司热衷于通过补贴获取流量时,途虎却将大量资金投入到仓储物流系统和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中。这种"反互联网思维"的做法曾一度引发质疑,但时间最终证明了其战略价值。
到2025年,途虎已建成包含32个区域大仓和662个前置仓,数百条自配线路的智能仓配网络,仓储总面积超过45万平米。其中有四个自建的超级枢纽,在面积上占比53%。
这种基础设施的持续投入带来了显著的规模优势——途虎超7200家工场店的规模,而第二梯队的门店数量普遍都停留在2000多家。
"汽车后市场不是一个赢家通吃的行业,所有类型的企业都有自己的空间,但一定会是基础设施驱动者的天下。"在笔者的调研中,一位行业分析师表示,途虎在过去十年不断用技术打造了从商品端到供应链再到服务端的基础设施,让这家公司能够跨过那道隐形门槛,“要起高楼,基建就是要做得足够深,这一点在原本就混乱非标的汽后市场更重要。”该分析师如是说。
用技术筑基——让庞大体系更高效
深度分析途虎发展历程笔者发现,途虎多年来在商品、供应链及服务三大基础设施上的技术投入,正在形成强大的复利效应,让庞大的体系非但没有侵蚀效率,反而成为效率的加速器和稳定器。
在商品层面,中国汽车市场的复杂性在全球独一无二:每年新增车型数款千款,对应的零配件SKU高达近千万。面对这种复杂性,途虎建立了庞大的汽配数据库——包含950万SKU的汽车零配件数据库,匹配准确度高达99.99%。消费者只需输入车牌号,系统就能在秒级时间内精准匹配适配的零部件,这背后是十几年数据积累和算法优化的成果。
与此同时,途虎通过产品布局战略,构建了独特的产品壁垒。天风证券此前分析认为,途虎正在通过布局直采和自有品牌,实现了对产品的设计、生产和质量的严格把控,间接实现了C2M闭环,提高了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了高周转高毛利。可对比的是,美国四大汽配连锁均有自有品牌。美国四大汽配连锁里市值最高的ORLY2024年报显示,ORLY 自有品牌的产品销售额已经超总销售额的 50%。
在供应链层面,途虎也不断在智能化方面投入提升庞大仓配供应链的敏捷性。在途虎发布中报后的媒体电话会上,途虎首席财务官张志嵩表示,作为一个垂类的一体化平台,专门为汽车服务行业特征打造的供应链,一直是途虎的核心竞争优势之一。这主要是源于途虎强大的仓配的物流体系和先进的数字化能力。供应链的智能化也是途虎未来重要的一个发力方向。
二季度途虎在供应链智能化上还有了新的进展——广州自动化仓。据介绍该仓于2025年二季度投入运营,高度自动化使人工成本降低60%,分拣效率达传统仓储的2.5倍,并在"618大促"期间成功经受住了峰值订单的考验。
在终端配送环节,途虎与头部无人车企业合作,在南京、成都等城市试点无人配送,为未来行业变革做好了技术储备。
服务层面,为了保障门店的服务质量及提高技师的作业效率与生产力,途虎开发了支持汽车服务门店及技师管理系统“蓝虎系统”,实现了门店管理流程的数字化,为技师提供各类线上培训和技能支持,提高门店的管理效率。
2025年上半年,途虎应用AI技术在整个服务链路上做了体验优化。目前AI技术已经在售前咨询、选品推荐、服务检测、服务质检、售后响应等环节有了深度的应用,推动了服务品质的升级和用户体验的提升。基于该应用带来的优化,途虎售前转化率、智能客服满意度都有了大幅提升。
从当前数据维度来看,途虎的规模扩张并未以牺牲效率和服务质量为代价。相反,通过标准化和数字化手段,途虎实现了规模与效率的同步提升。
欧美镜像与中国机遇——中国万亿汽后市场的思考
全球汽车后市场主要呈现三种发展模式:日本模式由4S店主导,这得益于其车型少、品牌集中的市场特点;德国模式以IAM(独立售后市场)为主,源于其强大的汽车工业体系支撑;而美国模式则是4S体系与IAM并存,且IAM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中国市场的特征与美国最为相似 ——车型品牌繁多,保有量大且地域分布广泛,这种相似性使得美国市场的发展路径对中国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截至2024年,中国乘用车保有量2.8亿辆,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灼识咨询报告指出,"但中国IAM市场集中度远低于美国,这意味着巨大的整合空间。"
数据显示,美国四大汽配零售商(AutoZone、O'Reilly、Advance Auto Parts和NAPA)合计占据约30%市场份额。反观中国,Top5企业市场份额不足5%,行业集中度提升的空间巨大。
此外,单车维保价值量随着乘用车的车龄逐步提升,中国乘用车车龄有较大增长空间。较于新车,长车龄的车辆需要较多的汽车服务,尤其是维修及保养服务。据灼识咨询,中国乘用车的平均车龄由 2018 年的 4.9 年增至 2022 年的 6.2 年,到 2027 年预计将达到 8.0 年,而同年美国及欧盟成员国的平均车龄分别为 12.5 年及 12.6 年,中国乘用车的车龄有持续增长的空间。同时中国的汽车服务需求正接近爆发的临界点,汽车服务开支往往在车龄超过 6 年后开始显著增加,这是典型的车辆生命周期中的临界点。
得益于途虎十余年的基建,途虎加盟工场店的盈利能力也在行业内独树一帜。
根据途虎养车公布的2025年中报数据,2025年上半年途虎工场店的用户满意度达到95%,9成经营6个月以上的工场店实现盈利,46%加盟商拥有两家及以上的工场店,形成稳定正循环的加盟生态。
国联证券在调研报告中指出,“途虎对加盟商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盈利能力上,全国加盟工场店单店每月平均毛利可以达到 15 万以上",而这种健康的单店模型是规模可持续扩张的基础。
结语
回望途虎14年发展历程,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在资本追逐流量时选择向下深耕基础设施。当行业风口来临时,有人向上追逐泡沫,而途虎选择向下打牢地基。这种长期主义的技术投入,正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后市场上收获时间的复利。
笔者认为,汽车后市场的竞争,本质上是基础设施的比拼。在这个规模超万亿的蓝海市场,唯有那些能够用技术构建强大基础设施的企业,才能脱颖而出获得更多用户。随着中国汽车平均车龄向8年迈进,途虎基于技术筑基构建的领先优势,正为其打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