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平成时代:共克时艰和艰难改革发展的30年(下)

本文来源于 2019-02-15 17:54:13
分享到:
导语

在平成年代,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追赶欧美的国家目标基本形成,也成功从追赶型国家转换为成熟的发达国家

文 李海燕 徐启元 | 编辑 suyue

文/李海燕 徐启元

三、进入平成时代,日本老百姓的日子为什么难过了?

1990年以前,几乎所有国民的实质收入都会伴随着年龄的增长稳定增长。以1991年为分水岭,日本在二战后的经济体系和内部的循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1945年到1990年的45年,日本是一个完全的正面的循环,日本所有的产业都年年发展(规模和质量以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所有国民的收入都是年年上升的。维持这一切的日本内部环境和国际大环境都不存在了。80年代末,日本在民用客机、油田服务、律师业、制药行业、酒店业等明显不如欧美国家,其他行业基本上都在数量或者质量上赶上了欧美国家,特别是制造业。1991年之前的日本是一个半封闭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村落社会”。这个社会内部是有秩序的竞争,对外来者是非常排斥的。

1991年之后日本老百姓的苦首先是从雇佣环境的恶化开始。有几个方面的因素严重影响到了雇佣环境。首先是泡沫经济之后的企业破产。90年代,有不少企业开始破产。比较多的有三个行业,一个是各种金融机构。第二种是在泡沫经济时代疯狂扩展的房地产企业和建设行业。土木工程建筑行业被称为结构性不景气行业。日本的建筑行业的从业人数的高峰时在1997年左右,之后开始下降。第三种是泡沫经济时代过分投资的企业,陷入困境。

另外,日本的不少产业转移到了国外。这个过程从1985年的广场协议就开始了。由于日元升值和日本劳动成本的上升,日本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转移到中国等国家。另外由于日美汽车摩擦日益加剧,日本的汽车行业开始采取在美国设厂生产的方式解决贸易摩擦。在90年代中期,日本出口美国的汽车数量就低于在美国当地生产的汽车数量了。

上面文章中也谈道,从1996年左右开始,日本的各行各业拉开了合并重组的大幕。但是企业合并之后首先面临的就是裁员,特别是在传统行业。1991年之前,日本实施的完美的终生雇佣制度,大部分男性在大学或者高中毕业后一辈子在一个单位工作。1991年之后,企业的破产让一些员工另谋职业。另外,由于不景气,许多企业限制了每年的新毕业大学生的录用。1995年-1997年左右的大学生就业市场被称为“冰河期”。90年代以后,非正规雇佣(所谓的派遣员工和按小时计算报酬的临时工)越来越多。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养老的问题也开始沉重地压在了日本国民头上。从90年代初期到现在,日本国民的平均寿命基本上都是全世界第一。长寿是好事情,但是长寿也意味着一个人退休后的生活费,医疗费用、养老护理费用的增加。这个负担沉重地压在了日本政府和国民的身上。年轻人和中年人考虑退休后的生活,对消费开始压缩。

与此同时,伴随着现代化的连锁流通企业(超市、方便商店、电器量贩店、服装量贩店等)和电子商务的崛起,传统的小型零售企业陷入困境。日语中有一个词叫“駅前商店街”,意思是车站前的商店街,大部分都是家庭单位经营的生活相关商店。上世纪90年代以后,大部分的商店街陷入困境,一些个人商店店主收入大幅度下降。

1990年以后的日本,诞生了许多反映这个社会现状的词汇。“working poor”(穷忙族)是那些一直以非正式雇佣的形式工作的人,薪水比较低,而且也不能伴随着年龄增长增加收入。“名ばかり管理職”(只有名字的管理职)是指公司为了节省加班费,让一些本来不是管理岗位的人成为管理岗位。在日本的公司,如果是普通员工加班是必须支付加班费的,如果是中层以上的管理岗位的人,是不需要支付加班费用的。“下流老人”是指那些老后生活困难的老年人。

另外,上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社会的晚婚化和不婚化趋势明显。其背后的一个原因是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另外一个原因是日本一些男性的收入过低,难于结婚。上面也谈到,日本进入90年代以后,开始进行各种领域的大幅度的改革。打破了战后长期存在的“结果平等主义”,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差距会拉大。

四、平成时代日本国民如何“共克时艰”和“消费降级”

1991年之后,伴随着日本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日本的改革,日本也诞生了一批新的企业。直到今天,支撑日本经济的大型企业基本上也都是1945年之前成立的企业。1991年之后,日本诞生了一批新型的企业。第一类就是IT企业。日本的IT企业并没有能够领先全世界,但是也并没有明显落后。以乐天为首,也有一大批互联网企业存在。第二类是销售廉价商品的连锁型的零售企业。比如,百元店(店里的每种商品都是100日元一个)的大创产业。电器量贩店的“山田电机”和“Big Camera”等。专门销售二手书的“Book Off”。销售廉价家具的“似鸟家具”。销售各种廉价商品的“堂吉诃德”。销售公司职员套装及衬衣的“洋服青山”和“青木”。主营休闲服装的“优衣库”。销售二手名牌品的“KOMEHYO”和“大黑屋”。第三类公司是老人护理公司。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日本诞生了一大批老人护理运营企业。

日本普通国民开始可以出国旅游或者购买欧美的名牌产品应该是1985年以后的事情。1985年9月22日的广场协议让日元兑美元的汇率在两年左右上升了一倍。9月22日的时候1美元大约为240日元。两年后上升到120日元左右,也就是以美元计算的日本人的收入两年左右上升了一倍。

笔者认为,日本所谓的“消费降级”,并不是很明显。1991年之后,炫耀性消费和奢侈性消费确实少了,国民的普通生活消费的质量没有明显下降。这是因为伴随着国际大分工的实施,日本进口的东西越来越多,价格不断下降。

在国际分工中,日本企业负责了上游的部分,也就是产品的设计、品质的管理和日本国内的流通。比如经常在日本的各种庆典上使用的蝴蝶兰,价格下降了三分之二。

上世纪80年代,一盆蝴蝶兰需要在日本进行三年以上的培养,销售价格在6万日元以上。90年代以后,日本的园艺企业采取了东亚地区分工的方式。日本企业负总责,负责开发新的品种和日本国内的流通销售。在台湾地区培养种苗,三个月后运送到福建省进行一年的养殖。之后运到日本进行销售。蝴蝶兰的品质是一模一样的,但是价格从6万日元降低到2万日元。

日本公司员工和公务员每天都要穿西服打领带。上世纪90年代以后,普通职员的西服和衬衣的80%以上都是在中国生产的。一件衬衣的价格也就是5000日元左右,折合当时人民币300元左右。笔者在过去就曾经发现同样是made in china的衬衣的不同。同样价格的衬衣,日本销售的中国制造衬衣明显质量好于中国,而且细节的地方好于中国。比如,中国的衬衣(即使是800元左右的知名品牌衬衣)扣子和袖口处往往有很长的线头存在,但是日本销售衬衣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这是因为日本企业在进行严格的品质管理。而且面料质量往往好于同价格的中国衬衣。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也诞生了不少“百元店”企业,有一些甚至发展到了东证一部上市。这些企业的产品90%以上都是在中国生产的。回顾90年代以后日本的发展,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通过企业的经营努力(技术发展和管理的改善)和国际化分工,许多商品的价格都下降了,但是品质没有下降,许多产品质量还提升了,也没有产生任何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从日本平成时代的经验来看,经济的下滑和消费降级不能画等号,和容忍假冒伪劣更不能画等号。

五、日本失去了什么?没有失去什么?得到了什么?

(一) 日本失去了什么?

如果问1991年以后日本失去了什么,笔者认为是百年一遇的产业革命的引领权。IT革命被称为第三次产业革命,在这个百年一遇的革命中,日本基本上是一个跟随者。在IT的硬件方面(半导体和电子零部件),日本应该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贡献国家,但是在软件和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日本基本没有可以称颂的业绩。

在政治方面,日本也没有获得明显的进展。日本国民曾经期待的两党制的尝试失败了。日本的战后政治体制,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冷战时代形成的。冷战结束以后,日本的政治体制需要有所改变,但是直到今天还是延续了冷战时期的政治手法。政治的旧态依然和经济上的挫折造成国民心理的严重的闭塞感。

日本有一个词叫“政治的劣化”,意思是指平成时代,以国会议员为首的政治家的素质的下降。1993年日本进行了国会议员选举制度的改革,从原来的中选举区制度改为小选举区制度和比例代表并列的选举制度。这个改革,造成了日本国会议员的整体素质的下降。一个国家如果政治家素质低下,对国家长期的稳定和繁荣是会产生恶劣影响的。

笔者认为,关于泡沫经济之后的 “失去的十年”这种说法,是可以成立的。

(二)日本没有失去什么?

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长期低迷,1997年1998年左右还发生了金融危机。有一段时间政权也频繁更替。但是大家都能看到,日本社会这30年来并没有发生大的社会动荡和社会不安。2011年的“3·11”大地震暴露了日本电力系统和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但是停电的大城市东京却井然有序,没有发生任何的社会混乱。发生大地震和海啸的地区,社会也没有出现任何的混乱。经济低迷了30年,但是日本的街道依然是干净整洁的,事实上城市比1990年以前更加漂亮了。最近30年,日本并没有诞生新的城市,但是旧的城市也在缓慢进化和变化。东京的CBD丸之内和大手町,过去的30年,几乎一半左右的建筑物都进行了重建。

经济低迷30年,但是日本的民主制度、市场经济制度、高的国民素质没有任何动摇。这应该说是平成时代没有失去的。日本的畅销书作家中岛孝志曾经写过一本书说“即使经济二流、政治三流、国民一流的国家一定会繁荣”,也许他的这个观点是对的。

最近几十年我们的经济学教育都是建立在英美经济学著作的基础上的。日本的经营体制和文化有一定的特殊性,西方经济学并不是完全适用。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许多西方经济学家到日本后都感到困惑不解,经济萧条下的日本为什么社会井井有条,没有任何经济大萧条社会的样子?

我们在谈论日本的时候,往往关注GDP增长率的下降和人均GDP的下降。这里有一个潜在的前提,那就是GDP的增加和人的社会福祉的增加是一致的。但是在发达国家,这个等式不一定是成立的。比如,日本从上世纪70年代起到2017年,成年人的吸烟比率是逐年下降的。日本烟草公司(JT)在90年代以后也陆续关闭了一些国内的工厂,JT公司的员工也主动离职了不少。烟草行业的GDP是下降了,但是这个下降并不意味着日本国民福祉的下降。

日本从1970年到现在,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也是年年下降的。1970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16765人,2017年这个数字是3694人,是1948年以来的最低数字。发生交通事故,在修理汽车、治疗受伤者、警察处理事故等方面都会有GDP产生。这些GDP都是没有价值的,负面的GDP。

黑社会成员的数量在平成年代也是连续下降的,相关的刑事事件和地下经济都下降了。这些事情对GDP增加没有贡献,但是对于社会福祉的提高是正面的。

(三)日本得到了什么?

笔者认为,2010年以后日本发展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发达国家。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日本企业都是出口主导。1985年以后,日本企业和日本国民开始走向全世界。80年代以后,日本开始接纳外国留学生。2010年以后有越来越多的外国观光客到日本,2017年,这一数字达到了2400万人次。

在日本的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双向开放的格局。日本社会和企业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国际化。这是外部环境给日本带来的结果,也是日本主动适应外部变化的结果。这个对日本的产业发展也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过去,日本的国际化行业都是一些出口行业。现在过去传统的国内行业也变成了出口行业。比如日本的铁路运输行业、餐饮行业、零售行业、医疗服务、酒店业等由于外国观光客的大量涌入,成了非常景气的行业。战后日本的经济体系明显是一个两元的体系,也就是出口型企业和非出口型企业。最近几年,这个两元体制被打破了。

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日本,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也是很低的,结婚以后一般辞职做专职主妇。在主要西方发达国家中,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是最低的。1986年,日本通过了男女雇佣均等法。1991年之后,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活跃的女性越来越多。这也是日本社会整体的进步之一。

刑事案件发生率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2017年,刑事事件的数量是日本战后70年最低的。日本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从1970年就开始下降,平成的30年也是年年下降的。过去7年,日本自杀人数连年下降。国民的人均寿命也缓慢上升。应该说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可以做到这一点。政治家和公务员队伍的廉政程度进一步上升了。1999年,日本推出了《组织犯罪处罚法》,强化了对暴力团(黑社会组织)的取缔。上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的黑社会成员的数量是逐步下降的。

1991年以后的日本,国民对公众人物(政治家、知名艺人、体育明星、公务员、社会名流等)和大型企业的道德要求越来越高,对其违法行为和不检点行为的容忍越来越低。2018年下半年,中国关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有不少的讨论。日本基本上没有国有企业了。但是民营企业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只考虑谋求利益。在日本谈论企业的伦理和道德的时候,经常用到一个词汇叫“公器”。私有企业也是公器,也承担着社会的责任,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

2005年以后日本经济已经从“短小轻薄”进一步进化为“高精软远”。“高精软远”是笔者创造的词汇。

高精是指日本的经济进一步向高科技化发展。软是指日本的软实力开始增强。2017年,有20多万留学生在日本学习。泡沫经济高峰期的1990年这个数字是5万人左右。自然科学领域,2000年以后18位日本人获得了诺贝尔奖。2017年,有超过2000万的外国游客去日本旅游。

远是指日本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升。上世纪90年代以前,日本企业大部分是进口原材料,进行加工后出口的摸索。90年代以后,日本企业开始在全世界设立工厂或者分支机构。2000年以后,日本的对外大规模并购不断发生,国际化程度加深,国际化方式多样化。

我们大家的印象中,日本企业的高新科技依然在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传统企业都落败了。平成的前15年,这种现象比较明显,但是后15年,日本的一些传统行业也爆发了蓬勃的升级。这主要是日本企业长年的技术积累和经营努力带来的结果。

比如,日本的爱媛县今治市是日本知名的毛巾浴巾的产地。上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逐步衰落。周边国家的廉价毛巾几乎击垮了日本所有的毛巾生产企业。但是2005年以后,今治的纯棉毛巾却起死回生。今治市的毛巾生产量最近十年连续上升,不仅实现了制造业的回归,而且还实现了品牌和利润率的大幅度提升。其背后的原因是今治市的毛巾企业沟通打造了“IMABARI”(IMBARI为今治的日文发音)的品牌,对于在洁白度、吸水性、手感等达到标准的产品,准许使用“IMBARI”的共同品牌。

日本开始生产威士忌也才不到100年时间。1980年以后,日本国内威士忌的产量和消费量连续下降了20年左右。但是最近十多年,日本的威士忌产量和消费量连续上升。主要原因是日本的威士忌的质量不断提高,目前国际评价为日本制造的威士忌已经超过了威士忌发祥地的苏格兰。

纯棉毛巾和威士忌并不是高科技产品。但是日本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经历巨大打击的情况下,依然没有放弃对品质的追求。在2000年以后成功把要衰败的传统行业起死回生,大放光彩。日本的家庭常用药企业在2010年之后,产量和利益也是逐年上升。随着外国观光客的不断增加,日本的家庭常用药人气销量不断增加。

上面的文章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从1996年-2005年左右日本实施了一系列的法律的修订,其结果是几乎修改了所有的法律。修改的方向和蓝本明显是美国的体系。也可以说现在的日本是处在一个新的经济和法律框架下的,完全市场化的起点下。其今后的经济发展至少是不应该悲观的。

平成时代的日本其实做了不少改革的事情。可称之为明治维新以来的第三次开国。而且这一次,已经在2005年之前完成了。日本在“失去的20年”的喧嚣声中,已经静悄悄地改变了自己。让自己国家成为了一个在制度上距离欧美国家更加接近的国家。

日本人在形容昭和的时候,习惯用“激動の昭和”这个词表现。在日语里“激动”是非常激烈的变动的意思。笔者认为如果形容平成30年的话,是不是可用“转变的平成”。也就是说日本平成年代是明治维新以后追赶欧美的国家目标基本形成,从追赶型国家转换为成熟的发达国家的30年。

进入2018年之后,媒体上“共克时艰”和“消费降级”等字眼多了起来。日本平成30年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发。第一个是经济困难的时候,也可以通过改革吹响产业升级和重振经济的号角。第二个是经济的低迷下,消费者不一定要“消费降级”。消费者并没有一定要忍受低劣产品的必然性。第三个是经济低迷的时候,社会对精英阶层和大企业会提出更高的伦理水平的要求。

(作者李海燕为访日学者、徐启元任职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辑:苏琦)

编辑:suyue
关键字: 平成 时艰 改革 时代 发展
分享到:

杂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