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关键问题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21-04-09 16:31:31
分享到:
导语

通往“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道路充满挑战,青岛既应有舍我其谁、志在必得的充足自信,也必须有迎难而上、克难攻坚的决心和能力。需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从巩固既有优势、破解短板问题两个维度出发,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聚势而起

文 刘棣斐 | 编辑 张燕冬

WPS图片-修改尺寸(2)

文/刘棣斐

“如果说信息技术制造成就了深圳、消费互联网成就了杭州,那么工业互联网必将成就青岛。”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的话语,表明了青岛抢抓工业互联网发展机遇的决心和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雄心。

为什么是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在驱动传统制造产业的数字化升级的同时还能够培育新兴数字产业,成为世界各国实现转型发展、塑造竞争新优势的主攻方向。一方面,工业互联网实现人员、设备、系统等的全面互联互通,释放工业数据分析价值,深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显著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加快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激发工业经济新动能。另一方面,工业互联网打造网络连接、计算处理、开发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支撑社会资源配置优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通发展,催生大量新产品、新应用、新服务,加速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战略产业培育壮大,构筑产业发展新体系。

青岛的自信与底气何在

为什么是青岛?在这一轮工业互联网发展浪潮之中,国内领先城市纷纷抢抓机遇。要么依托制造产业集群雄厚基础,要么发挥信息产业领先优势,或是聚焦工业互联网特色产业培育,或是围绕工业互联网对传统产业赋能,涌现出了上海、无锡、杭州、广州、深圳等一批实力不俗、表现亮眼的城市。但是,面对这些工业互联网赛道的竞争者,青岛依然有着喊出打造“工业互联网之都”的自信与底气。

第一,青岛能够提供工业互联网最佳试验场。从需求侧看,大量制造业企业自动化、数字化建设日益成熟,已经迎来了智能化发展突破的临界点。例如,一汽解放的滚扎、涂装、焊接等车间工人少但效率高,单个工厂年产量就有18万辆,其下一步主要发展方向是智能化生产及服务化转型。目前青岛累计梳理工业互联网改造需求项目3000多个,涉及企业超过2000个,占比达到59%。从供给侧看,青岛着力培育人工智能、工业大数据、高端软件等关键支撑产业,全市集聚的工业互联网领域信息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800多家。与此同时,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作用显著,已聚集3.3亿用户资源,390多万家生态资源。人工智能产业共同体吸引华为、商汤、科大讯飞等15家领军企业落户青岛,全面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是这种既有需求又有供给的全面性,使得以工业互联网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又反过来带动工业互联网自身技术创新和产业培育,打造青岛工业互联网“内循环”,实现互促共进、联动发展。

第二,青岛骨子里蕴含工业互联网创新基因。在工业互联网尚未兴起之时,青岛企业就已经敏锐地把握住了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发展机遇。红领集团从2003年就开始探索应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自主研发支持多品类多品种产品在线定制的C2M平台,实现从下单、设计到生产、配送的全流程数据驱动,打造全国知名的“红领模式”。而在工业互联网蓄势待发的今日,青岛企业也依然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创新引领之路。特来电立足新能源充电设备,除了打造国内领先的运营生态网络外,还创造性地建设国内首个新能源微网园区,通过电动汽车与充电桩的双向输电,实现“用时充电、闲时放电”的电力自循环,不但可有效降低企业、用户的用电成本,更有望在未来新能源并网、电力储能领域发挥作用。

第三,青岛拥有开放共享的工业互联网生态。工业互联网的竞争不是一个行业、一家企业之争,以工业互联网为纽带的开放合作生态构建成为核心焦点,国际巨头西门子也需与SAP、微软、阿里等各领域巨头强强联合,并依托平台构建开放生态体系,汇聚全球合作伙伴。青岛作为一座因开放而生、由开放而兴的城市,对工业互联网生态的认识自然更为深刻。除了海尔、海信、酷特、双星等本土工业互联网企业的培育,青岛更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海内外八方来客,海尔智研院联合德国弗劳恩霍夫成立中德数字孪生联合实验室,富士康签约西海岸新区共建高端制造,深圳竹云落户崂山添彩数字科技等,仅2020年一季度,青岛累计新签合作项目就达到429个,一个个项目的落地生根,构筑起了支撑青岛工业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生态沃土。

面对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时代大势,立足工业互联网强势崛起的特色优势,青岛由市委书记王清宪亲自挂帅,成立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编制《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规划方案》,发布《青岛市工业互联网三年攻坚实施方案(2020-2022年)》,顶格谋划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工作,背后体现出的正是青岛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聚势而起,抢占世界工业互联网发展制高点的大决心。

工业互联网发展非一蹴而就

但是,工业互联网发展不是一蹴而就,“工业互联网之都”也非一日之功。

首先,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实践还有待深化。工业互联网的主战场是生产制造过程,其核心价值在于数据驱动下的产品质量提升、工艺水平提升、生产效率提升和成本消耗下降。然而在调研走访中发现,部分企业的工业互联网实践更多聚焦在消费端和服务侧,真正部署在工厂内部、生产现场的智能化应用还相对较少。如果工业互联网的应用不深入到生产制造过程里去,不在研发、生产、管理每一个环节开展融合创新,不去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减少研发时间、开展质量分析、优化工艺参数,那么它对制造业的赋能作用就只能停留在浅层次,就无法解决长期困扰国内企业的质量管控和工艺创新等根本问题,也就无法全面促进传统产业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其次,工业互联网的融通发展仍需加强。工业互联网在驱动大型龙头企业智能化发展的同时,还应着力驱动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协同,带动中小企业实现融通发展。青岛处于行业领军地位的五朵金花中,目前只有海尔依托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产业链赋能,在帮助家电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同时,还助力服饰、汽车、陶瓷等行业里中小微企业构建互联生态。而海信、双星等其他几家龙头企业,目前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探索还局限在自身内部的建设和应用,对上下游中小企业转型的支撑作用尚未显现。与之对应的是,缺少了行业平台的赋能支撑和龙头企业的业务牵引,中小企业上云用平台就缺少了动力和抓手,有可能会导致企业上云意愿不足和平台“僵尸用户”等问题,使得工业互联网融通发展的价值难以体现。

最后,工业互联网产业的集聚效应尚未显现。工业互联网发展离不开智能硬件、大数据、人工智能、高端软件等多类产业的基础支撑与协同创新。青岛近年来大力引进信息技术企业、科研创新机构,重点培育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高科技产业,初步壮大了基础支撑能力。但目前青岛在工业互联网产业链条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工业智能硬件、新型工业网络、工业软件等,且相关产业碎片化分布于崂山、即墨、黄岛等不同区域,尚未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相比而言,上海松江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已形成包括工业智能硬件、新型工业网络、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采集分析、系统集成等在内的综合性产业集群,通过产业优势互补和高效协同形成了叠加效应、倍增效应。

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

面对通往“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道路上的机遇和挑战,青岛既应该有舍我其谁、志在必得的充足自信,也必须有迎难而上、克难攻坚的决心和能力。需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从巩固既有优势、破解短板问题两个维度出发,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持续深化工业互联网应用,打造示范标杆。依托“工业赋能”场景清单计划,鼓励需求侧制造企业围绕生产痛点筛选高价值应用场景,引导高水平供给侧企业实现精准对接,联合打造具有先进性、代表性、可推广性的典型应用模式及解决方案。通过对标杆案例的宣传推广,提升青岛制造业企业对工业互联网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带动工业互联网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得到应用。

二是构建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支撑融通发展。支持海尔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型工业互联网平台,聚焦服装、橡胶、家电电子、轨道交通等特色行业,加大特定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力度,推动海信、双星、酷特等龙头企业开展行业平台建设。牵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主动上云用平台,广泛汇聚产业资源,驱动产业深度协同,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强化工业互联网产业集聚,构建示范基地。系统梳理工业互联网产业链条,在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培育基础上,聚焦重点短板产业环节开展产业引进和孵化培育。打造以工业互联网为特色的产业园区,形成涵盖工业智能装备、新型工业网络、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软件等全领域的综合产业体系,强化产业间互补合作与创新协同,争取成为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

四是壮大工业互联网开放创新生态,释放增长动能。发挥上合示范区等区位优势,加快前沿尖端技术“引进来”和成熟应用服务“走出去”,形成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内外双循环。同时,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落户青岛,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搭建区域公共服务平台,营造活跃创新生态环境。

(作者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编辑:张燕冬)

编辑:张燕冬
关键字:
分享到:

杂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