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定宇,生死之外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21-04-12 19:50:00
分享到:
导语

我们终归要面对生死,只是可能不是我这个年龄应该讨论的事情。但它在你面前时,你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享受每个过程

文 信娜 | 编辑 王小

2020年前四个月,张定宇的名字与武汉金银潭医院紧紧连在一起,频繁见诸网络。这之前,即便是武汉当地人,对名为金银潭的医院也颇为陌生。

现在,他们当然知道,这家传染病专科医院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线,扛过了100多天。领头人,是院长张定宇。

张定宇也即将开始新的旅程,任职湖北省卫健委副主任、党组成员。从公示任用信息开始,他多次表达内心忐忑,“如履薄冰的感觉还是很强烈,不能辜负大家的希望”。

与张定宇约采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的时间表排得很满,前一日约定的时间可能会因为手头的活还未结束,或突然而至的工作打乱。电话中,他礼貌地解释原因,再排出下一个时间。最后,我们的采访约在了4月25日,一个春日的周末。

前一天,4月24日,武汉重症患者清零。武汉新冠肺炎一战将要结束,各个医院正在恢复正常运转。“他们太累了。”张定宇说。这位身在一线的院长,工作重心已转为安排医务人员排休及恢复医院诊疗相关事宜。

他也计划,明天给自己放个假,但不知道行不行。“也许要处理一些工作,比如像今天接受你的采访。”张定宇调侃道。与两三个月前相比,他的心情是轻松的,“病区基本清空,现在没什么病人了”。

其实,56岁的张定宇自己也是一名病人。他是渐冻症患者。这种疾病异常残忍,患者身体会不可挽回地逐渐恶化,直至死亡。

他曾多次平静地描述自己身体的变化和对生死的态度。“我们终归要面对生死,只是可能不是我这个年龄应该讨论的事情。但它在你面前的时候,你看得到时,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享受每个过程。”张定宇对《财经》记者说。

“不知道我们是怎么挺过来的”

进入4月,医院里的病人逐渐变少,张定宇也能有机会每日回家。医院外,他感受到整个城市开始有了生机。

“你看,路上有车了”,现在偶尔的塞车,反而让他心情平静,“路上没人,会感觉太凄凉,太悲壮了”。

逐渐恢复的城市,有了烟火气,也让他有机会吃上一口热乎的牛肉面。“牛肉面、炸面窝,蛮好的,”张定宇说,以后你到武汉来,也得尝一下。

一连两个星期,他每日到路边的小吃摊“过早”。这是他所熟悉的来自武汉街头的味儿。扛起疫情时,伙食是套餐盒饭。“虽然每天都会换新的花样,不过肯定不会太合胃口。”

2019年12月底,当首批不明原因肺炎患者转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后,张定宇当机立断组建隔离病区,采集病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送检,为确认病毒赢得了时间。

疫情早期的病人病情普遍偏重,作为传染病医院,金银潭医院收治了很多重症患者。张定宇与院内800多名员工一起,迎来潮水般涌入的病人。实在是缺人手,在春节前后最紧迫的那段日子,一个病区当时仅配置五六位医生、十多位护士,需要照看30多位重症病人。每个人都绷紧了弦。

回忆最难的日子,张定宇感慨,现在也不知道,当时是怎么挺过来的。

在春节前,各地援助武汉的医疗队还未到达。此时,金银潭医院的普通病区也有重症患者,危重症患者在ICU病房内。他回忆,每个人都到了一个身体和精神的极限,20多名医护人员照顾30多名病人,“这是我们后来自己都难以相信的,我们当时是怎么过来的,好像也无法想象”。

等到医疗支援队入驻金银潭医院后,一般是七八十名医护人员负责三四十名病人。张定宇说,配置的医护人员数量不同,整体的医疗质量是完全不一样的。

当身体达到极限,能挺过来,最终要靠意志。“我们确实到了极限,但是绷着一股弦儿不敢松,也觉得后来肯定会有人来帮我们。”张定宇说,这个信心大家一直有。

大年三十,晚上7点多钟,张定宇先接到一个电话,解放军会派150人的医护人员过来支援。当晚10点多钟的时候,又有人打来电话,上海会支援一个130多人的医疗队。

郑军华是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长,他回忆,在得知上海援鄂医疗队即将进驻金银潭医院时,张定宇的反应是,“有人来救我们了”。可见,金银潭医院的医务人员当时已经是相当的疲劳。

在67天建立的战友情中,郑军华对张定宇的评价是铁汉柔情。

“他说话有时语速很快,工作达不到要求时会发火。”让郑军华印象深刻的是,在一次病例讨论会上,一位医生汇报病史,按照日常规定对患者各项指标数据逐项报告,比如呼吸频率、心率等。然而当提到有没有听呼吸音这一指标时,张定宇当时就打断了报告,严厉地说,“你们没有听呼吸音为什么报告,没有听就是没有听,不能违背事实。”

“呼吸音是我们日常监测的标准,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对传染病如果没有5G遥感设备,我们是一律不直接接触患者检查呼吸音的。”郑军华解释。

张定宇也有柔情的一面。2020年3月8日的妇女节仍在疫情期间,张定宇组织给医院所有的女性医护工作人员都送上一束鲜花。“他还亲自送过来,这让我们所有援鄂医疗队的一线人员都很感动。”郑军华说。

如履薄冰的感觉没有减少

“现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市传染病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定宇,拟任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4月11日,张定宇通过其他人转发的信息得知了上述工作安排。

在获知这一信息的当天,张定宇向《财经》记者表达出一丝担心,“没有在领导机关工作过,很忐忑”。

4月10日,湖北省委组织部报请省委研究同意,拟提拔重用4名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现优秀、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张定宇是其中之一。

任用信息公示后,忐忑的心情仍然占据重点。当听说大家的反映很正面,“这样的话,我更不能辜负大家的希望”,张定宇说,如履薄冰的感觉还是很强烈,“一份工作做得好,并不表示在新的岗位就一定能够做好”。

4月末,湖北卫健委官网领导信息一栏中,张定宇的名字已在列。职务为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分工一栏则暂无信息。

5月2日,张定宇告诉《财经》记者,在湖北省卫健委所负责的工作还没有具体的安排,目前仍以金银潭医院的工作为主。

张定宇自认,对任用信息有清晰的认识,“不是说我有多么优秀。我想,仅仅因为我稍微有点特殊,自己有疾病,有故事,就被任用,不会这样的。这是一种对基层干部的褒奖,只要努力工作、勇于担责,我们也能有希望。”

这中间,他特别表达了对金银潭医院的热爱,形容这是他和同事倾注心血的地方。张定宇自2013年12月起,任金银潭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此前担任过武汉市第四医院医务处副主任、院长助理,到副院长、党委委员,一步步做起。后来又调任武汉血液中心主任、党委副书记。虽然一直是管理岗位,却没离开过医院。

“爱护一家医院,你会全方位呵护它,还要提升它的能力。”他说,这是抗疫中,大家没掉链子的主要原因。

张定宇的任期中,金银潭医院也一步步在专业领域深耕。自2014年开始着手创建并申报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在2017年5月正式通过审核,被确认具备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GCP),涉及结核病、肝病、胸外科、感染性疾病、消化、艾滋病共六个专业。

正是由于已经具备相关资质和经验,集中收治重症患者的金银潭医院,在疫情期间承担了多项抗新冠病毒药物临床试验任务,如备受关注的新药瑞德西韦、抗艾滋病药物克力芝、康复血浆治疗等。

抗疫以来,张定宇的故事频繁见诸网络。因抗疫突出,他也获得很多荣誉。2月4日,因抗疫突出,湖北省人社厅、省卫健委曾决定给予张定宇记大功奖励;4月,入选“中国网事·感动2020”一季度网络感动人物。

一疫成名?张定宇形容自己只是个普通人,一直很普通。因走路有些跛脚,他很容易被认出来。大家会问,张院长,你怎么在这里?张定宇总会答,我就住在这里。

每日感受身体变化

张定宇每一天都能感受到自己身体的变化。

“我以前走路,脚是可以抬离地面的,”他说,现在鞋与地面发生摩擦的时候越来越频繁。这是身体发出的信号,他的腿部肌肉正在萎缩。

这种变化深深印在脑子里,他能清楚地说出,自己走多少步后,会发生这样的摩擦。以前,步行100步、200步也不会摩擦,现在可能坚持不了20步,肌肉的力量在下降,他平静地讲述自己身体的变化。

一度这种摩擦很频繁,经过一定治疗后,情况有改善,但现在又不行了。张定宇形容,每一步,他都会努力地把脚抬起来,从来没有放任自己选择轻松的方式。走路时,他也会格外小心,“最害怕自己摔跤,如果出现骨折,肌肉萎缩会更快”。

这之前,他会每天跑步锻炼,让自己的肌肉更发达。不过在和专家交流后,他开始有意减少自己的活动量。“如果活动过多,会导致神经元变形坏死。”他说。

面对身体出现的不可逆的衰弱,他显得异常平静,“我们终归要面对生死”。在张定宇看来,看得到生死时,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享受每个过程,这是应有的态度。

他的微信头像是一幅日出图景。几年前的清晨,在一个小山坡上,一群鸟迎着太阳飞翔。张定宇用手机定格了这个画面,一直没删掉,还用作了微信头像。

“用了三年多,没换过,”他说,“我挺喜欢的。”

张定宇在大学毕业后学习过摄影。“构图还不错吧”,他有些自喜,谈起自己最爱朝阳和落日,那种光线、色彩的变化。

“我们医院的早晨和落日就非常漂亮,只是我没有机会去拍。我一定要抽个时间去好好拍一下。”张定宇说,蛮漂亮的阳光,那种感觉很好。

(《财经》记者辛颖对此文亦有贡献)

编辑:王小
关键字:
分享到:

杂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