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客,请少说多做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21-04-16 12:10:00
分享到:
导语

当前这场口水战,主要是关于利己主义的“我”。在任何分歧与争议之中,“我”可能成为正确的一方,但结果是双方都输了。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个星球,它因为人们无度的消耗和罗掘,正在缓慢却不可逆转地走向毁灭

文 沈联涛 | 编辑 袁满

澳大利亚现任总理斯科特·莫里森对中国大事攻讦,前总理陆克文就此告诫莫氏:君子当菲于言而厚于行。怎样才能让政客们闭嘴?

如今世局纷乱扰攘,全因精英们许诺民众,只要实现自由、民主和全球化,明天的生活就会更美好。到了兑现承诺的时候,中产阶级(也即我们大多数人)却发现生活水平每况愈下,工作机会越来越少,此前那些美丽的承诺不过是镜花水月。中产阶级只好用手中的选票来推动革新,但精英如希拉里·克林顿之流,却称这些人为“可悲者”。好吧,将特朗普扶上台,但四年后我们的处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不堪。

全球战略家伊恩·布雷默认为,特朗普不是问题,只是问题所导出的症候,他也不是全球乱局的病因。

布雷默归结出四大根本病因:美国中产阶级期盼鼎故革新;他们滋生出反移民情绪;且不再想卷入海外战争;最后是技术进步造成社会泡沫,导致社会内部极化加剧,但这一点并不独见于美国,而是出现在世界各地。空口大话易如反掌,但要实干去解决任何问题,至少要付出十年艰辛。

布雷默的观念,代表了新自由主义西方逻辑的缺陷之大略,而新自由主义主导着当今世界。这套理论认为,无须关注症候,要穷究病源并解决之,那样一切都会好起来。这种线性思路存在挂一漏万、不见全豹的问题,也认识不到症候是个体与系统之间复杂交互所交织而成的结果。民主无从解决自身的结构性问题,因为不借径民主制度来达成病源何在的共识,就无从推动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确实,选举出的领导人要化解民主制度掣肘并采取行动,这个过程本身就会减缓改革步伐。民粹主义者已得出结论,新自由主义精英正是问题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拜登需要集结一切资源来治愈自己的国家,而要治愈世界更是难上加难。

特朗普在历史上的地位证明了这一点。他不仅是症候,而且是在世界历史关键时刻的驱动力,无论你是否喜欢,他都扭转了美国的走向和何为美国的叙述。个别人可以并且确实能创造历史,但支撑他们实现这一目标的能力则源于号召起群众投身共同的事业。

作为一个人,特朗普既缺乏同理心,又不体面,而这两者通常都是高级领导人应具备的素养。但有7300万人,也就是47%的美国选民无视其人格缺陷,与他坚定地站在一起,因为他带来了变化(对造成的负面问题熟视无睹),压制了移民,退出海外战争,还玩转Twitter技术,直接与这些选民对话。他的确有所作为,不过言远胜于行。拜登要想成为赢家,就必须薄言厚行。

特朗普的行为,向全世界揭露了美国民主选举受金钱操控的丑恶现实。202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耗资140亿美元,相当于拥有8400万人口的刚果民主共和国的GDP。世界上有几个新兴民主国家,能够负担得起3亿美元的选举广告?而这只是为了争夺人口区区1060万的佐治亚州的参议员职位。推行民主是一项很破费的工作。

全球体系今非昔比。包括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国在内,它们一厢情愿地以为,当世界其他地区变得更富裕时,就会希望模仿它们进行变革,还将遵守它们所制定的规则。美国付出不小的代价才发现,它无法在中东推行其规则,更不用说在其他地方,因为每个国家最终都将探索到解决自身问题的出路,且很可能不太讨喜美国人。每个政权的合法性最终来源并非民主的实现形式,而是取决于能否提供其公民合理的需求与应得之利益,这些东西在不同时代和社会发展阶段,其内容又将迥异。

直白一些说,如果民主制度规定世界上每个成年人都有投票权,那么以欧洲为中心的富裕国家,只拥有10亿张选票,无疑将是少数派。它们将被世界其他地区的60亿张选票所压倒,这就是为什么它们要始终把持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的多数投票权。今天的世界不安全,因为富裕的少数国家摆脱不掉多数派情结,认为由它们统治才名正言顺。另一方面,崛起中的多数国家则受困于少数派情结,认为富裕者不会予它们以平等之地位。

当权的强国与新兴大国之间的紧张对话才刚刚开始。

但在更高的道德层面上,问题的根本不在于贫穷或富裕的博弈,而在于个体与全体之间的权衡。特朗普是典型的自恋型个体,他心念所及主要是自己,还有他的家庭和对权力的贪恋。

上月不幸去世的拉比乔纳森·萨克斯在新书《道德:分裂时代重建共同利益》中指出:“仅靠市场经济学和自由民主政治,无法维持社会自由。还需要第三个要素道德,即对他人福祉的关注,对正义与同情心的主动担当,不仅要关心什么对“我”有好处,更要关注什么最有利于“我们所有人”。“我们”而不是“我”,才是真正重要的。

当前这场口水战,主要是关于利己主义的“我”。在任何分歧与争议之中,“我”可能成为正确的一方,但结果是双方都输了。我们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个星球,它因为人们无度的消耗和罗掘,正在缓慢却不可逆转地走向毁灭。澳大利亚和中国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责任方,只不过一方是人均消耗最大,另一方则是总量消耗居首。如果双方都不要过度关注“我”的面子,而为应对气候变化采取更多实际行动,那么最终受益者将是“我们”——全世界。

简而言之,少说话,多做事。这才是正理。

(翻译:臧博;编辑:袁满)

编辑:袁满
关键字:
分享到:

杂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