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都市群的多重功能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21-04-16 18:09:06
分享到:
导语

文 财经 | 编辑

都市群、都市圈和都市带建设,被人们越来越多地赋予新时期拉动中国增长的引擎作用。论者多从投资和土地流转要素盘活等方面来论述都市群建设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而没有深刻认识到都市群对现阶段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重功能。

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城市为主还是中小城市乃至乡镇为主发展城市化,人们一直争论不休。大城市派认为以大城市为主可以更有利于要素资源的集中合理配置,实现规模效应。尤其当前中国进入服务业拉动阶段,而服务业更需要“人气”支撑,否则摆地摊都少人问津。换言之,当前更需要大力发展大城市。

另一派则从交通拥堵噪音空气污染等种种大城市病及水和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等难题出发,以及就地消化就业、农民就地洗脚上田进城和更有利于缩小城乡及区域发展差距等考量出发,力陈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战略的优势。

两方都有道理。而都市群战略可以兼顾两种方略的优点,而又相应避免两种方略的缺点。以前在沿海搞大城市,在内地搞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结果导致大城市越搞越大,内地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则面临空心化的不利局面。

当然,这在较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此前中国沿海地区因加入国际大循环而成为各种资源的汇集地,能够提供较多的工作岗位,因而充分发挥了集聚效应。而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则因为各种要素集约水平较低和规模效应的不足,以及提供就业相对较弱,而未能发挥应有的分流和集聚效应。

随着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经济的进一步成长和一批二线大城市的崛起,以及今后中国进入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发展阶段,以多个都市群和连绵都市带为主的城市化战略将居于主导地位。

在都市群内部及其辐射范围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将充分发挥优势互补协同并进的效应。在这个语境中,土地资源的盘活将是题中应有之义,而且也更容易落到实处。以前内地城镇将土地盘活却引不来凤凰的尴尬局面将不复存在。而大城市面临的土地等资源瓶颈也将得到有效缓解。

更重要的是,都市群、都市圈和都市带内部可以实现人员、资本和公共产品等更合理的流动与配置。老年人可以更好地分流到更适宜养老的都市群内部的小城市和城镇去养老,而年轻人则可以到大中城市去发展创业。在此过程中,都市群内部公共产品均等化的进程将在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共同推动下得以大大加快,而大城市房价畸高、中小城市出现空城的局面也将得以有效缓解。

在都市群建设中,新基建和老基建也将得到有效的协同。大城市内部管网等基础设施的更新,为都市群内部融合进行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联网,将大大提升老基建的需求,而无论都市群的建设,还是内部的融通以及都市圈规模的城市管理,都将对成市管理和运营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从而进一步推动包括智慧城市建设在内的新基建,进而对5G、大数据、云计算、新型互联网平台等带来更多需求。

从沿海到内地,多个都市群并举,将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更为均衡,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如此一来,农民工就地进城才有动力,三四线城市和小城镇的户口才不会食之无味,打工地和居住地长期分离的局面才会被终结,而以前中国长期面临的户籍改革瓶颈也将迎刃而解。而随着农民工及各种要素资源迁移半径的不断缩小,不仅可以大大减轻交通运输物流等方面的压力,中国的各种人地资源配比和国土发展规划也将更趋合理。

高铁等基础设施发展多年,为一小时都市圈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能够大大提升都市群的辐射效应。在都市群辐射范围内的,可以提高集约发展水平,都市群辐射范围外的,不妨多以生态涵养、种植养殖和休闲度假为主,让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落到实处。

以都市群、都市圈和都市带建设为主推动新时期的城市化,将更好地实现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战略,将更快地实现中国从沿海到内地的多极点全方位发展,将更有效地将此前一段时间大力推进的高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果充分盘活,从而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一招。

编辑:
关键字:
分享到:

杂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