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再出发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21-04-09 15:35:53
分享到:
导语

这是一个在南北经济距离拉大背景下奋力拼搏的城市, 正在经历新旧动能转换而奋发探索的制造业城市。 应对南北经济分化,促进东西一体,争取经济空间向好演变,青岛尤为关键。 她正再度走向一条具有自身特色并有着辐射能力和 示范效应的转型升级之路

文 苏琦 | 编辑 张燕冬

WPS图片-修改尺寸

编者按:

青岛作为北方经济发展的标志性城市,一方面抓住国家开放大局中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支点、双循环中“双节点”的战略时机;一方面在构建产业基础、激活资本市场、改善营商环境等“软硬件”方面同时求索,正再度走上一条具有自身特色并有着辐射能力和示范效应的转型升级之路。

青岛发生了什么?一度沉寂而今又上扬的青岛将带给人们怎样的启迪?将为正在寻找新动能进程中奋发转型的北方城市带来怎样的样本效应?在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启动双循环战略的格局下,青岛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一系列问题的求解,或将溢出青岛乃至山东的范畴,人们期待青岛扮演中国问题解决者的角色。

近半年来,《财经智库》携手有关专家学者近30余人,深入青岛一线进行密集调研,切身观察体会其转型升级战略的实践,力图从青岛的探索和努力中提炼出可资全国借鉴的样本经验,以飨读者,并希望对国家层面双循环战略的顺利实施和南北发展差距的尽快缩小有所裨益。

——《财经智库》

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全球创投风投大会,中国财富论坛,双循环中的“双节点”城市,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十五个攻势……一系列先声夺人的目标与口号,一系列有声有色的战略实践,一系列逆势上扬的业绩,让青岛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2019年,青岛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6%,达到近七年来的最高峰,在全国35个大城市里名列第一位。今年上半年,在经历了一季度由于疫情影响的负增长之后,青岛在二季度迎来了逆势增长,上半年GDP增长0.1%,实现了来之不易的正增长。

青岛发生了什么?一度沉寂而今又上扬的青岛将带给人们怎样的启迪?将为正在寻找新动能进程中奋发转型的北方城市带来怎样的样本效应?在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启动双循环战略的格局下,青岛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一系列问题的求解,或将溢出青岛乃至山东的范畴,人们期待青岛扮演中国问题解决者的角色。

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

人们之所以感到青岛的重新回归如此夺目,或多或少与此前较长一段时间青岛的落寞与失意有关。

青岛,是一个有着辉煌历史的城市,一度和上海等沿海大都市一样,代表着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先声。殖民地的经历给青岛人民带来了苦难,也带来了现代工业及现代化的种子,培育出青岛啤酒等蜚声海内外的品牌,青岛的纺织业等传统工业位列远东先进水平,胶济铁路、港口设施等更是居于全国领先水平。计划经济时代,青岛的工业继续引领风骚,来自“上(海)青(岛)天(津)”意味着品质的保证。在改革开放的火热岁月里,青岛更是以自己的国际范儿傲视全国,琴岛利勃海尔的广告是国人电视里的一道风景,德资、日资、韩资企业云集,让青岛的工业实力继续保持在全国领先水平,而海尔、海信、双星等更是成为新一代民族品牌的佼佼者。当时风头一时无两的青岛大连双城记,如今仍能让人回想起北方沿海城市高歌猛进的光荣岁月。

然而,近年来,相比于一次次产业成功转型升级、城市更新成长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大都市,青岛显得不再那么炫目,甚至不乏落寞之感。

这不仅仅是青岛一个城市的问题,而是象征着北方近年来整体的失语。包括青岛、大连乃至天津在内的北方城市都迎来了转型的阵痛。在新一轮以世界级高科技和互联网企业引领的增长中,北方城市普遍风光不再,优势难寻。相较于早着先机的南方,北方城市新旧动能转换的步履较为沉重,南北方的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

这其中有北方整体错失机遇的原因,比如当南方沿海地区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果断选择腾笼换鸟,走上一条真正以高科技引领驱动的增长之路时,同期的北方却一度沉迷于做大做强,甚至提出“大象经济”的概念,导致转型升级不力的问题逐渐积重难返。具体到青岛而言,由于政府间交往波及日资韩资企业生态等问题,也令青岛的转型升级之路颇不顺畅。

一时间,青岛似乎给人一种泯然众人的观感,从人们心目中改革开放初期的国际大都市,渐渐成为中人之资的北方区域中心城市,不仅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不能比美,甚至风头不及内陆城市成都郑州等,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内陆城市,不知不觉间已成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和“一带一路”的标杆城市。

“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2017年成功举办的上合组织峰会,以一种来自国家层面大力加持的方式,将青岛重新拉回人们的视野。肩负着国家领导人的重托与期盼,痛定思痛的青岛在市委书记王清宪为“班长”的新一届市委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展开了追赶与超越之旅。上任未久,王清宪便率领青岛党政干部全面发起科技引领城市建设、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双招双引”、“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等15个攻势,并把15个攻势作为15组改革来推进,力争让青岛再度成为璀璨的新北方增长与发展之都。

打造并构建新型增长引擎与机制

从这15个攻势中,不难看出青岛希望通过打造新型增长引擎、构建新型增长机制,实现攻坚突破和跨越式发展的雄心和企盼。

深圳和杭州等城市的成功经验表明,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新兴产业谋篇布局,将成为中国城市新一轮竞合制胜的关键。据青岛市发改委介绍,通过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青岛瞄准了“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的主攻方向,在此基础上,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先进产业门类也趁势而起。

这其中,最为打眼的莫过于工业互联网发展战略和规划。在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看来,青岛错过了消费互联网大潮,不能再错过工业互联网大潮,借助青岛深厚的工业底蕴和已经拥有的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青岛完全有实力实现弯道超车,在工业互联网建设中造就一番大作为。据此,青岛市委提出了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口号。

青岛党政干部和企业人士认为,青岛市具备借势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良好基础。这一自信也得到外界的认同,上自中央部委,下至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兄弟竞争城市,人们认为青岛围绕工业互联网做文章具有多种优势。

青岛制造业场景的齐全众所周知。作为以制造业而闻名的城市,青岛拥有结构完备的工业体系,涵盖全部41个工业门类中的36个,具备各行各业的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被认为是工业互联网的天然试验场。截至2020年6月,青岛已认定8个互联网工业平台、33个智能(互联)工厂、81个数字化车间和236个自动化生产线项目。

当下“新基建”已取代“铁公基”成为中国投资领域的新宠,而青岛也投入大手笔围绕工业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据青岛工信局介绍,截至2020年6月,青岛已建成12个规模以上数据中心,完成布设5G基站超过1万处,海洋超算中心、AI智能视觉开放平台等超算平台投入运营,家电、机械行业两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即将建成。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成为全球首个5G远程操作、零排放无人码头。

与此前人们更多看重GDP总量不同,当今的竞争更体现在能否拥有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产业集群,而产业集群的构建离不开平台和生态构建。在青岛相关产业人士看来,青岛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正日益完善。近来,围绕工业互联网,青岛加大整合资源要素力度,以获批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为契机,引进华为、腾讯、商汤科技、科大讯飞等头部企业,发起成立国内首个人工智能产业共同体。中国信息产业研究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均在青岛设立分支机构。

这些投入和努力向市场发出了强有力的信号,也如期发挥了聚合作用。近一两年来,青岛工业互联网平台、新一代网络设备、工业软件、芯片、传感器等领域的企业不断集聚,产业生态体系更加完善,已集聚工业互联网领域信息技术企业1800多家。

目前,青岛出台了《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规划方案》、《青岛市工业互联网三年攻坚实施方案(2020-2022年)》和中小企业借助工业互联网加快数字转型赋能的三年行动计划。预计到2022年,青岛将梯次推进3000家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动1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打造500个5G全覆盖全融合的应用园区,选树1000个具有行业先导性的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基本形成工业互联网千亿级产业新生态。

除了以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青岛还对新能源汽车情有独钟,有志于将青岛打造成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目前,青岛全市汽车产业主要分布于即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莱西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西海岸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城阳特种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等4个重点园区。

近年来,青岛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聚集了北汽新能源、一汽大众等新能源整车企业和国轩电池等188家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通过引进有实力的基金管理公司,青岛组建产业基金投资企业,抓住奇瑞集团增资扩股的机遇,高效整合多方资源,加快推动与奇瑞集团的项目合作。项目投产后,青岛新能源汽车产能将超过80万辆,大大加快青岛打造最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战略目标的实现。

金融业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说产业是青岛跨越式发展的引擎,金融资本则是燃料和助燃剂。深圳杭州等城市的产业跃迁,无不伴随着蓬勃的资本市场和金融业态的驱动。对此,青岛在调研学习的过程中也深有体会。因此,在提出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同时,青岛还提出了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的口号。

青岛已连续两年成功举办全球创投风投大会,推出了在业界看来属于国内最有感召力的“创投风投十条”,组建总规模500亿元的科创母基金,分批发布3000个“工业赋能”场景,成为全球创投风投关注的新风口。在全国登记备案基金机构增速普遍放缓的态势下,2019年,青岛私募基金总数达553只,同比增长33.6%,高于全国24.1个百分点;基金管理规模821.2亿元,增长28.3%,高于全国20.8个百分点。截至今年6月底,注册地在青岛的创投风投备案基金数量达到656只,同比增长42.6%;管理规模949.2亿元,同比增长33.9%。今年虽受疫情影响,青岛依然成功举办2020青岛·全球创投风投网络大会,发布首批500个“工业赋能”场景清单,鼓励创投资本参与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进行技术改造的进程。

除了汇聚产业资本外,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近年来在防控金融风险,培育金融产业,扩大金融开放的基础上,青岛金融业整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今年上半年,青岛存贷款余额突破了2万亿元,此外保费收入、证券交易量等,都实现了快于整个国民经济增速的增长。

尤为可喜的是,青岛企业的直接融资在去年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在资本市场的融资是过去历年的总和,达到2000多亿元。今年上半年虽受疫情冲击,也已实现将近500亿元融资额,而且主要是债券融资。青岛的四板市场,即蓝海股权,在全国34家同类市场中表现也颇为抢眼。据青岛地方金融监管局介绍,青岛蓝海股权挂牌企业1700多家,而以托管的口径计算则为1800多家,在34个市场里位列第六。在青岛看来,具有竞争力的四板,将为青岛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助力。

提起北方城市,人们更多想到的是传统金融业态,很少会将其与财富管理等创新金融联系起来。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作为一个典型的北方工业城市,青岛却拥有着一张亮丽的中国财富管理中心的名片。

2014年2月,在时任山东省省长,现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郭树清的推动下,11个国家部委批复设立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六年来,试验区稳步探索财富管理发展的模式和途径,金融业与财富管理行业呈现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与之相伴的“中国财富论坛”在历经6年之后,分别被央行副行长陈雨露和银保监会副主席曹宇称为“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的重要风向标”“在聚集专业智慧,推动中国财富管理行业探索前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围绕着财富管理试验区打造面向国际的财富管理中心,青岛金融业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去年光大银行理财公司在青岛设立,被业界视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与财富管理中心地位相匹配的事件。光大理财中心管理资金的总体规模9000亿元,目前可以量化到青岛“账本”上的大概4000多亿元资金。在青岛金融界人士看来,这在过去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此外,青岛银行理财公司也已获批,有望于今年开业。在外界的眼中,青岛财富管理中心这张名片的含金量越来越足。

展望未来,信息产业和金融的结合无疑会助力青岛实现另外一个目标:以金融科技为主打的新金融中心。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表态支持青岛设立金融科技的先行示范区,另外有关央行数字货币试点的工作也在推进之中。

走在路上的营商环境治理

除了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强大的金融实力,全球和中国的经验都表明,若想打造硅谷型高科技产业集群,创新型企业和高端人才不可或缺,而这需要城市的综合吸引力,从营商环境到城市的生活魅力指数,需要进行系统的营造。

对此,青岛首先从营商环境入手,致力于打造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开放型、服务型、效率型“三化三型”政府。在他们看来,政务服务环境营造的是城市发展氛围。用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的话来说,让企业家感到舒服,就是政务服务生态的至高境界。舒服就是自然而然,就是如鱼在水,就是如沐阳光,就是既“亲”又“清”。

在全国各地的招商引资大比拼中,扶持政策被各地政府和待价而沽的企业视为制胜的法宝。与以往倾向于由政府出面在土地税收等方面推出倾斜性优惠政策不同,如今青岛的扶持政策转变为由企业主导,就是问计于企业,鼓励企业提供产业政策蓝本,推动政策真正“精准滴灌”到企业的最渴望处。

比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青岛就是以北汽新能源的政策样本为基础,出台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很多政策都是最初他们拿蓝本,我们再研究,把企业邀请过来参与政策从头到尾的制定,这样制定政策更精准、更好,也覆盖更全。”青岛发改和工信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此外,青岛还在全国率先设立市场配置促进处,统合21个经济社会发展部门的市场配置促进功能,专门研究和协调推进市场化改革,创新资源配置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企业的聚集自然会带来人才的聚集,但若想让更多的年轻高端人才愿意来青岛的企业打拼,还需要从提升城市的整体吸引力入手。为此,青岛市委提出要把青岛打造为“青春之岛”的目标,以期让青岛成为一个年轻人愿意来创业和生活的时尚之都。近年来全国城市发展的经验证明,一个城市无论大小,只有能够吸引到年轻人前来为城市的发展拼搏奋斗,才有活力和持久的成长潜力,才能成为城市中的独角兽。

得青年者得天下。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前来创业和就业,青岛展开了全方位的魅力攻势。青岛提出并扎实推进打造智慧城市的理念,发挥海信在多媒体、家电、IT智能信息系统等领域行业领先优势,从家庭到社区到城市,将青岛打造成全业态、全场景、全智能的全球首个“智慧新生活之城”,既推动发展智慧城市产业集群、打造智慧城市产业生态,又提升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和黏性。

此外,青岛还致力于打造自己创意之都的形象,为此打造了不少新的城市名片,比如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影视之城,等等。

青岛任重道远

改革开放的历史证明,一个城市的蓬勃发展,除了自身的努力,离不开国家层面资源的注入,而这除了中央层面的战略考虑之外,还要看一个城市能否主动成长为国家战略的担当者,为国家的阶段性命题提供自身的求索和答案。

在青岛党政干部看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岛提出的三句话的重要指示要求,赋予了自身的国家级使命:一是“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二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三是“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

对这三个要求,青岛党政干部和官员进行了深化式解读。在他们看来,“搞活一座城”是空间布局层面的“搞活”、动力层面的“搞活”、各个领域的“搞活”、全要素的“搞活”,也就是立体、综合、全方位、内生地“搞活”;“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就是青岛必须依托自己的资源禀赋,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揭示的是青岛在中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局中的使命和担当,就是要让青岛在国家开放大局中打造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成为带动山东、黄河流域,乃至整个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增强北方地区的发展活力。

如果三个要求是来自中央层面的战略定位,赋予了青岛新时代的使命,那么青岛面对中央提出的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也主动表态要发挥在双循环中的“双节点”价值,一举成为中国应对百年未有之变局时的国家级探索践行者。

在青岛主政者看来,大循环必然是跨越南北、东西互济的大循环,北方地区必定会进入一个“补课式”的较快增长阶段。青岛作为北方城市、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同时又是黄河流域的出海口,具有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双节点”价值,在推动国内南北东西大循环中必将也必须发挥应有作用。作为一个长期享有对外开放红利,拥有丰富对外开放经验的城市,如今又拥有上合示范区和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双重名片,青岛必将和必须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也即外循环中担负起应有的使命。

内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更为协调和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对于青岛而言,这首先意味着青岛内部的连动式发展,在此基础上带动胶东经济圈的发展,进而成为带动山东、黄河流域,乃至整个北方地区跨越式发展的主力引擎。

近年来,青岛的扩容为区域联动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可能。胶南市和胶州市的加入,不仅令之前的青岛向西拥湾发展一步成型,而且令青岛在胶州湾底拥有了更为广阔的腾挪空间。即墨平度等市县的“入局”,更是“三湾三城”城市发展规划的实现成为可能。以胶州湾群为依托打造中心城区、以灵山湾群为依托打造西部湾城、以鳌山湾群为依托打造东部湾城,构筑海湾型城市新格局,在不久的将来会逐步变为现实。

腹地的扩大和腾挪空间的扩容,令青岛产业的布局可以更加全面,而基础设施的整合,也令青岛如虎添翼。据青岛市发改委介绍,青岛的产业布局将充分体现各区市特色优势,并实现既分工又互补的联动发展效应。据悉,市北区将主要聚焦商贸服务、商务服务和现代海洋产业;崂山区将聚焦现代金融、现代旅游和新一代信息技术;西海岸新区聚焦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商贸服务;而胶州则主要聚焦机械设备、节能环保、现代物流等。

针对即墨等传统产业集聚度比较高的地区,青岛也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战略。据介绍,为加快传统产业的发展,青岛市有关部门围绕七个传统产业,如食品制造、酒饮料、纺织、服装服饰、皮革制帽、家具等,提出发展指导意见,强调利用全产业链的工艺互相渗透,强化产业创新,提升产业的营销能力,按照现代产业的发展提升产业集聚,高效配置资源,从而发展壮大传统产业。“再怎么发展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制造业是我们的根,不能扔,也需要继续发展壮大,利用现在的手段,把我们的传统产业集聚起来,青岛将有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青岛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也是传统产业聚集度普遍较高的北方城市面对的一个具有共性的命题,青岛如果能在促进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同时,通过它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与提升,则功莫大焉。

作为胶东经济圈中心城市,青岛无疑要承担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任。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青岛牵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编制了交通先行方案,启动了五年规划编制(交通经济圈)。据介绍,未来青岛将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系统提升青岛作为交通经济圈中心城市的一极。第二,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主要是优化油气输配管网,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群,培育世界级机场群,今年将在建和启动潍坊—烟台六条铁路,潍坊—青岛的高速和六条公路。第三,推进产业协同创新共进。第四,推进对外开放协作。第五,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第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编制。

在外循环方面,青岛在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进程中,建设了一批“国际客厅”,包括对日本、韩国、德国、以色列及上合组织国家的“国际客厅”、上合“一带一路”央企国际客厅、山东会客厅,为有意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市场主体,以及有意对接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地方政府,打造集展示、推介、路演、接治、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平台。

而围绕上合示范区和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青岛非常有创意地提出加强金融对外开放的“畅想”。在青岛金融主管部门和金融业从业人士看来,青岛围绕金融做对外开放的文章有着现实的坚实基础和充分的政策想象空间。

青岛目前有35家外资金融机构,其中包括17家银行、17家保险,还有1家基金销售公司,在同类城市当中名列前六,有着不俗的“江湖地位”。除了外资金融机构众多,青岛金融业对外开放,有着很好的政策机遇: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和财富管理试验区的功能设计中,都有加强和海外金融业的交流合作,促进跨境的金融业务开展的内容,因此扩大青岛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既是青岛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又是外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

如此看来,青岛的金融对外开放,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如果说上海是要成为和纽约、伦敦竞争比肩的全球金融中心,那么青岛作为拥有上合示范区这一开放平台的城市,以及推动中日韩合作的排头兵,可以实现错位发展,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做很多工作,在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方面更好地谋篇布局,比如推出上合银行乃至“一带一路”新金融中心等,而这些条件又是同段位的苏州、武汉、成都等城市所不具备的。

青岛的再度崛起之路和逆势上扬之旅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南北方差距拉大的势头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与深圳杭州等城市相比,青岛对企业和人才的吸引力还不可同日而语。新兴产业的成长有着客观的周期规律,与此同时还要在城市建设人文环境等公共支出方面加大支出,既要迅速补课迎头赶上,又要量力而行可持续发展,可谓任重而道远。

这可能正是中国作为超大型经济体的魅力所在,区域间的竞合没有常胜将军,大家始终在互相赶超和求索的路上,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没有尽头。而你方唱罢我登场,互为支撑,相互借力,互相接力,分别承担国家不同的战略使命和功能定位,恰恰成就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增速和协调发展。

青岛,未来可期。

编辑:张燕冬
关键字:
分享到:

杂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