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01月18日
    □ 林毅夫/文
    2014年我国制造业的工业制品进口就有1.3万亿美元,这些都是我国不能生产的,所以才需要进口。如果在这方面进行产业升级、技术改造的投资,就是补短板
     
  • 2016年01月18日
    □ 姚洋/文
    对于经济下滑的原因分析关系到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决定了今年是会见底回升还是继续下滑。在货币贬值压力很大的情况下,更要注意避免系统性风险
     
  • 2016年01月18日
    陈龙
    为了防范“低能力国家”陷阱,需要在简政放权的基础上,加强能力建设,实现放权与集权的动态平衡
     
  • 2016年01月18日
    □ 李晓阳/文
    就治理雾霾而言,创新的金融载体应该可以通过债券和股权进行融资,并投资不同行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项目,尤其是那些致力于环保技术创新的高风险项目...
     
  • 2015年12月28日
    □ 卢锋/文
    目前经济处于本轮调整隧道最深部位,政策应对“等不得、急不得”。需保持定力与积极调整信心。预计“十三五”期间经济走势会“先低后高”,经济增速在...
     
  • 2015年12月28日
    □ 何志成/文
    宏观调控的重点在于引导预期,2016年将更加注重对市场的政策引导,改善市场对货币财政政策、人民币汇率波动,甚至股市方向的预期,稳住市场。明年政策...
     
  • 2015年12月28日
    □ 卓贤/文
    不良贷款的最大风险,在于有效信贷下降导致的增长停滞。应将不良贷款处置作为盘存量、调结构、稳增长的危中之机
     
  • 2015年12月02日
    文 |王江雨
    中国对RCEP的热烈响应,标志着中国已经无可奈何地放弃了坚持十年之久的“10+3”模式,转而同意“10+6”模式。在此之前,中国一直坚持在“10+3”模式取...
     
  • 2015年12月02日
    文 |朱云汉
    “习马会”的政治约束与引导作用将是长期的、持续的,对其政治效果的评价也应该是站在历史高点向远处眺望,而不拘泥于短期的政治效应。“习马会”为两...
     
  • 2015年11月03日
    □ 冯兴元 张林/文
    提升民企发展环境的核心是以普适的方式建立和维持一个竞争秩序。中国的改革成功,其实是选择性地、有意无意地接近这种竞争秩序的结果
     
  • 2015年11月03日
    □ 卓贤/文
    当第二产业比重下降过快,生产效率较高的新兴服务业又无法在短时间内成为主导产业时,要素资源将更多地配置于传统服务业。由于传统服务业的生产效率提...
     
  • 2015年10月20日
    □ 李伟/文
    中国经济已走到了一个“关口”,“闯关”是不可避免的。要“闯关”成功,中国政府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顶层设计,二是要有破釜沉舟的政治勇气。要通...
     
  • 2015年10月20日
    □ 刘元春/文
    中国要避免进入资产负债表衰退,不仅要进行货币政策方向的全面转型,同时还必须将一次性宽松冲击达到一定的高度,并辅之以 “强金融监管”和“市场秩...
     
  • 2015年10月20日
    □ 范必/文
    未来一个时期,做大债市可以有效解决银行期限错配、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过高、中小企业告贷无门等突出问题。具体思路可以概括为替换、承接、支持三种方式
     
  • 2015年09月07日
    陈兴动/文
    10月召开的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将是政策的关键。预计决策层将改进政府官员和国有企业管理层的激励体制,加速预算和税务改革,着手金融行...
     
  • 2015年09月07日
    廖睿 王川/文
    地方政府作为债务的制造者要切实担负起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的责任,完善债务管理制度,做好债务规模控制、债券发行、存量债...
     
  • 2015年06月15日
    中国坐拥近2万亿美元的海外净资产,但去年的净投资收益却是负298亿美元。如何扭转这种困境?唯一的出路是通过第二次“入世”重构中国的资产负债表
     
  • 2015年06月15日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制定和落实,需要加强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以打造互联网金融超级平台为核心,打造互联网金融提升版;探索应用“分布式(区块链...
     
  • 2015年06月15日
    《财经》记者 翁仕友
    在全国范围实行严重过剩产能减产计划,是采取行政和市场相结合的办法,等比例减产是行政办法,减产指标可交易是市场办法
     
  • 2015年06月15日
    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加快培育新的战略性区域,不仅是适应经济新常态所亟须采取的应对之策,也是引领经济新常态,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内在需要